清新三明、山水相依。縱橫交錯的水系,郁郁蔥蔥的山林,宛如丹青妙筆,在廣袤的山城大地上,勾勒出一幅迷人的生態畫卷。 近年來,全市上下始終牢記“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重要囑托,認真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守生態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壞”底線,持續深化落實河湖長制、林長制,兩項工作先后獲國務院督查激勵,2022年考核均居全省第一。 務實的舉措,不斷的探索,為加快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三明,提供了強勁動力。 做足“水文章” 答好“生態卷” 仲夏時節,沙溪河碧波蕩漾、魚翔淺底。河岸邊,河長巡河的身影不時可見。生機盎然的優美畫面,無聲地訴說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動人故事。 早在2009年,大田縣在全省、全國率先探索試行以“河長巡河、易信曬河、聯動管河”等機制為主要內容的河長制目標,并于2013年成立全省首個獲批籌建的生態綜合執法局,實現了從“九龍治水”向“一局統管”邁進。 2014年,在總結大田縣經驗的基礎上,我市在沙溪、金溪、尤溪三大干流全面推行河長制,初步形成了“河長牽頭、部門協作、分級管理、全民參與”的流域保護管理新模式。 守護碧水安瀾,與全市人民的同心同向密不可分。我市嚴格落實《河長湖長履職規范(試行)》和《福建省河長制規定》,不斷健全河湖長組織體系,各級河長深入掛包流域巡河履職,督導、推進、解決各類河湖問題。2022年以來,市、縣、鄉三級雙河長巡河1.23萬人次,協調解決河湖水生態環境問題956件、事件處置率100%。 發動群眾力量,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的局面,我市成立了幸福河湖促進會、“河長協會”,設立“企業河長”“百姓河長”等護河隊伍。特別是選聘391名政協“委員河長”參與河湖治理民主監督,累計巡河9.4萬公里,并作為全國唯一地市代表在全國“基層河湖保護監管能力線上培訓班”作“委員河長”工作經驗交流。此外,我市還與福州、南平等6個流域相關地市深化閩江流域聯席會議機制,2022年以來開展聯合巡河40余次,共護閩江流域水環境。 河湖有人管,還需有人治。作為閩江源頭,如何實現管治并重,造福八閩大地,三明一直在探索。 近年來,我市不斷強化綜合執法,成立生態執法與司法保護智慧治理中心,設立駐河長辦檢察聯絡室、法官工作室、河道警長;注重數字賦能,實現市、縣、鄉三級信息同步、協同工作和聯動辦理,打造全天候、全領域的監管監測網絡;突出整治攻堅,結合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連續6年開展專項治理行動,加強源頭污染防治。 2022年以來,我市共整治河湖“四亂”問題956個、退出水電站204座、清理涉河違建面積8790平方米;發出“護河令”2份、檢察建議36份,辦理涉水行政處罰146起。 水資源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寶貴財富。我市堅持“事業+產業”思路,做足水美經濟文章,推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好生態帶來好機遇。聚焦產業發展,我市加強與錦江集團、福建旅游發展集團等行業龍頭合作,大力發展商務旅游、水上運動、森林康養、研學培訓等新業態,建設環大金湖旅游度假區,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圍繞以水富民,創新“河長制+合作社”等模式,發展休閑垂釣、健康療養等富民產業,引導農民就近就業、入股分紅,建成一批全國休閑漁業主題公園、示范基地,促進村集體、村民“雙增收”;強化系統修復,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推進閩江流域生態綜合治理,實施水環境生態修復等重點項目,打造宜居宜業美麗家園。 岸綠景美,水清河暢,見證了我市河湖長制工作交出的“新答卷”:2022年,我市專項考評連續4年全省第一,綜合水質指數連續3年全省第一,將樂、泰寧、建寧、明溪、寧化5個縣水質綜合排名進入全省前十、數量全省第一;“打造水生態環境治理新樣本”案例入選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項目,全國首個河長制管理標準化試點項目落地三明,《河湖長制工作管理規范》正式頒布實施,成為首個河湖管理省級標準。 深化林長制 念好“致富經” 森林蔥郁、鳥語花香、水秀山明,我市的森林治理走上了自然界的“復興之路”:擁有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等頭銜,森林生態持續向好,森林覆蓋率達78.88%,森林蓄積量1.91億立方米,連續3年位居“中國綠都”榜首;林業產業持續轉型,去年實現林業總產值1262億元,比增4.3%,闖出“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的康莊大道……這是我市全面推進林長制的亮眼成績單。 “林”有新風貌,“長”出新成效,林長制的實施促成“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變。 每天一大早,沙縣區高橋林業站護林員李興財就出發了。這條從高橋鎮到泉水峽村的路,他已數不清走過多少次,只有看到自己管理的那片林子,確保沒有發生林地破壞的行為,他的心中才覺得踏實。 我市全面推行林長制工作機制以來,把工作落腳在護林員“精細化、網格化、社會化、智能化”管理上,優先讓符合條件、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就地轉為生態保護人員。近五年,全市年均投入5500萬元,聘用生態護林員2300多名,既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又穩定了護林員隊伍。 這支充實而專業的隊伍,是林長制加快富民增收的一個縮影。他們用心守護棲息在大山中的“無價之寶”,助力三明在好山好水中繪就了一幅綠色生態發展的好前景。 林業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事關萬千林農切身利益的大事。種好了樹,怎樣從“綠色銀行”里提取財富?我市以問題為導向,探索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如今的福建沙縣農村產權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已成為廣大林農進行林權交易的首選平臺,解決了農村資源資產難以轉化為農業發展資本,資產認定難、交易服務難、產權融資難等問題,運營以來累計交易金額超4億元。 林長制的目的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把林長制變成“林長治”,讓百姓看到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因此,發展林下經濟成為“一塊土地如何實現兩份收入”的好出路。我市充分發揮林地資源和場村合作優勢,創新特色林下經濟,推進產業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在明溪縣城關鄉,林下蜜蜂養殖產業讓當地村民嘗到了甜頭。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通過入股養殖專業合作社,城關鄉與蜂農簽訂“代養”蜜蜂合同,統一購買發放蜂種、提供技術服務、品牌銷售渠道,兜底回購蜂蜜,每年帶動村集體增收5萬元,每戶蜂農增收6萬元。 堅持“抓二促一帶三”,我市扶強做大永安林業、福建金森、青山紙業等本土企業,精準制定出臺竹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措施,推動林業資源往產業集中、往園區集中、往深加工拓展。2022年,全市新增3家國家級林業產業龍頭企業,實現規上林產加工產值958.6億元。 對口支援、對口合作的政策機遇,讓三明更有了可以乘借的發展東風。我市加強與中林集團、華潤三九等行業龍頭合作,建立互利共贏的利益聯結機制,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森林康養、生物醫藥等特色富民產業,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去年實現林下經濟產值168億元,森林康養基地實現營業收入20億元,帶動從業林農戶均增收2萬元以上。 立足新起點,我市將持之以恒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讓青山綠水常在,讓生態與發展共贏,為加快三明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增添新動能。三明日報記者 章 龍 陳 渴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