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7月13日報道(視頻制作:黃智超 郭曉楷 文:練為泉)“山村何取御簾名,大宋南征重此行。珠箔忽因風卷去,芳名留與世恩榮。”這首詩是文天祥為三明市明溪縣夏陽鄉御簾村所作,御簾村于1273年始建,南宋幼帝趙昰賜名該村為“御簾”村。 御簾村全景圖。夏陽鄉政府供圖 站在御簾村的凌霄閣上,整個御簾村盡收眼底。御簾村不僅是中央紅軍村、福建省最美休閑鄉村,還是國家3A級旅游景區,被評為中國傳統村落、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全國文明村、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 因地制宜,保護與建設兩手抓 要了解御簾村,首先要了解這里的明朝宮廷打擊樂十二換和大腔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還要去拜訪,在戰時就在這里設立的東方軍司令部、彭德懷故居及楊尚昆故居等古跡。 御簾村門樓。夏陽鄉政府供圖 御簾村既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又有發展訴求。對此,省地質測繪院對御簾村已有的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美麗鄉村規劃設計等方案和歷史文化資源等進行了初步梳理分析。“我們在編制御簾村村莊規劃時,首要目標是保護好御簾村流傳下來的這些寶貝,包括無形的文化和有形的文物。”該院規劃師劉惠說,“我們通過座談交流、現場踏勘、走訪入戶、問卷調查等方式,多途徑摸清和梳理了御簾村的發展現狀和建筑情況特色。” 御簾村木制民居。東南網記者 練為泉 攝 在御簾村的村莊規劃編制中,設計單位結合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落位到各空間載體中進行展示與體驗,打造多個文化節點,并串聯形成紅色文化體驗路線、民俗巡游路線等,結合生態觀光、農耕探古等,搭建御簾村域遺產展示結構,形成御簾村遺產展示互促鏈條,帶動御簾村旅游產業發展。 重點規劃,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在御簾村規劃的新村點已經開始打地基。“起初村民不太愿意在這里建房子,但是看到我們村支書帶頭在這里建房子,才有村民跟著一起建。”御簾村村民張培文如是說。 “新村的建筑延續傳統風貌元素,并且采用本土材料,植入御簾古村落的文化基因。”御簾村村支書、主任張金木介紹,他們通過規劃策略活化現有的文化載體,把傳統文化“分發”到其他載體中,串聯成旅游路線,讓人們可以邊游玩邊體驗御簾村豐富特有的文化。 御簾村墻繪。夏陽鄉政府供圖 “之前我們都是喝井水或者直接挑上游的河水,通過鄉村振興和鄉村規劃,現在我們家家戶戶都有自來水可以喝,而且不會出現斷水現象。”張培文說。目前,御簾村在居民點北部山體新建高位水池蓄水供水,并根據村民意愿及現有供水設施條件、農戶住宅建筑水平,實現24小時供水。 御簾村水井。東南網記者 練為泉 攝 走在御簾村的村道上,原來裸露于地面之上的管道已沿現有道路統一鋪設于路面之下。御簾村木制房屋保存居多,為保證消防供水,御簾村規劃在鯉魚溪沿主干道給水管每間距80-120米設一套室外消火栓。此外,張金木說,“我們接受省地質測繪院的建議,目前已形成雨污分流排水系統,并建立統一的化糞池進行污水處理,定期對化糞池進行清理。” 編制打造,整體提升人居環境 御簾村以“重保護、協發展、創提升”為規劃思路,以生態居住、遺產展示和鄉村旅游為主的閩西紅色歷史文化名村為發展定位,形成“一心”“一軸”“六片區”的結構布局:即以村委會為中心的公共服務中心,各項設施配套齊全,為全村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依托鯉魚溪自然資源而形成旅游發展軸,打造休閑農業觀光區、人文旅游發展區、林業經濟發展區、特色農業發展區、新村片區、生態涵養區。 御簾多功能館。夏陽鄉政府供圖 “明溪縣已成立鄉村規劃編制委員會,與各鄉鎮、農業農村局及住建局等各部門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動該縣的村莊規劃編制工作。”明溪縣自然資源局副局長劉智勇告訴記者,“鄉村規劃編制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關鍵,我們希望通過規劃可以改善善御簾村的生活環境和基礎設施條件,發揮村民在村莊規劃編制的主人翁作用,把文化傳承與規劃編制融合,在保護中尋求發展。” 為滿足旅游接待服務需要,御簾村在村莊入口處規劃了1處游客服務中心,總用地面積約1035平方米。該服務中心還包括游客集散廣場、停車場、公共廁所、御簾村展板等設施,目前已開始使用。此外,御簾村已投入使用的項目還有休閑公園、文體活動室、鯉魚溪夜景亮化等項目。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