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云軒將樂窯博物館是以收藏、研究、展示、宣傳將樂窯陶瓷和將樂窯文化為主旨的專題性博物館。該館位于將樂縣文博小鎮,占地面積1880平方米,建筑面積3742平方米,現有古陶瓷3000余件,另有銅鎖等雜項2000多件,藏品均由將樂籍收藏家余學云先生捐贈或收藏,是將樂縣重點打造的“六館四基地”中的重要一環。館內的鎖具專題展為省內首個以古代鎖具為主題的常設陳列,用精美實物讓觀眾了解我國古代鎖具的發展過程及工藝巧妙。 古鎖起源眾說紛紜,雖無從考證,但毋庸置疑,鎖伴隨著私有財產出現而產生。從最早考古發現仰韶文化時期的木鎖,到西周時期出現的青銅鎖,再到東漢普遍生產和使用金屬鎖,發展到明清已經達到一個極為鼎盛時期。直到20世紀50年代國外成本較低的彈子鎖引入,傳統鎖具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明清時期是中國傳統鎖具的繁榮階段,種類豐富,造型精美。一般來說,生活中常見的古鎖可分為廣鎖、花旗鎖、首飾鎖、密碼鎖四大類。 廣鎖 《十三經注疏》中寫到“東西為轉,南北為廣”,《辭源》中亦有解釋“南北為縱,東西為橫”,廣鎖是明清時期最普遍使用的鎖。所謂“廣”,就是強調其橫向開鎖功能,也就是橫式鎖。在清代主要生產于浙江紹興,故稱“紹鎖”,民間也稱“橫開鎖”“枕頭鎖”等。廣鎖雖造型簡單,卻在鑰匙孔位置設計上下足了功夫,如鑰匙孔在鎖具背部的背開鎖,在鎖具底部的底開鎖,隱藏鑰匙孔的暗門鎖,難以插入鑰匙的定向鎖,開啟步驟復雜的多開鎖,因特殊簧片結構需反向開的倒拉鎖。 鑰匙孔形狀,常見的有“吉”“下””上”“一”“士”“壽”等。這種設計大概與社會等級制度有關,如最普通的“一”字鎖,使用者多為普通百姓,使用“士”字鎖者應多為文人士大夫,“上、古、山”應為從商者常用,“吉、正、尚、王”應是王公貴爵使用。 鎖身裝飾:鎖具上紋飾往往帶有濃厚生活氣息,表達了當時人們內心愿望與希冀。采用平雕、浮雕、陰陽雕、鏤空等諸多工藝,在金屬鎖殼平面上鐫刻各式人物、動物、植物、器物、樂器等造型,最為常見的如“福祿壽三星”“和合二仙”“劉海戲金蟾”“龍鳳呈祥”等。 廣鎖之美簡單純粹,通過洗練線條勾勒,裝飾紋樣補充,蘊含了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人們思想觀念、審美情趣和價值取向,同時也帶有制度印記,被賦予不同象征意義。 花旗鎖 “花”花樣,“旗,表也”,花旗鎖即花式鎖之意,其作用兼具防盜與賞玩,是一個門類廣泛、風格多元的鎖具品種?;ㄆ戽i通過特殊造型,配合鎖身雕刻的不同紋樣,來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某種向往。 花旗鎖造型,一般分為動物、植物、器物三種,經常選用狗、猴龜、魚等吉祥動物,以及荷花、佛手一類植物,除此之外鎖上還雕刻紋飾或吉祥語?;ㄆ戽i品類豐富、精致秀麗,寓意直接明了,既能保障主人財產安全,又能將主人對未來憧憬寄寓此中,受到達官顯貴、平民百姓普遍喜愛。 民國提琴鎖。三明市社科聯供圖 民國琴鎖:琴通“情”,顧名思義為情鎖。古代男女,情感含蓄,不會將愛慕直接表達,而是通過寫情詩、送定情物等方式傳遞愛意。因此,留下了“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等名句。青年男女通過互贈琴鎖,一鎖定情,浪漫非常。琴腹正面刻有“喜鵲登梅”傳統吉祥圖案,牛郎織女每年七夕一會,架起鵲橋讓有情人相會,因此喜鵲成為雙方之間橋梁,與琴鎖造型相互輝映,寓意有情人終成眷屬,生活幸福美滿。 唐代詩人鮑溶《期盡》一詩中寫到“魚鎖生衣門不開,玉筐金月共塵埃。”古代人用魚的造型制鎖有著深遠涵義?!吨ヌ镤洝吩疲骸伴T鎖必為魚者,取其不暝守夜之意?!币螋~目始終睜開,可日夜守門戶而為制鎖工匠青睞。同時,古人認為魚是一種多功能祥瑞之物,生活中有“年年有余”“如魚得水”等吉祥語廣泛使用。 狗是十二生肖之一,也是人類患難與共朋友,被認為是通人性動物,中國人視狗為吉祥物。不僅如此,狗從古至今都是看家護院能手,將鎖制成狗的造型,守住主人財富。狗鎖身上還刻有銅錢紋樣,寓意財源滾滾,期望財運好,步步高。 首飾鎖 首飾鎖,俗稱“配飾鎖”“長命鎖”“百家保鎖”,這類鎖已脫離鎖的實際用途,成為一種象征意義,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企盼。首飾鎖按照使用人群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為女人設計的掛件鎖,這類鎖個頭小,一般在3-5公分之間,以鏈條串形式掛于脖頸或帷帳,以達到裝飾和祈福作用;另一類是為兒童設計的長命鎖,寄托父母對子女的關愛。 明清時流行“長命鎖”,小孩出生后,父母為保佑其健康成長,消災辟邪,打制一副銀鎖或項圈給小孩佩戴,意在“鎖”住生命。不論從造型還是裝飾說,首飾鎖都傳達出一種巧妙思維,以及向往幸福、平安吉祥生活美好愿望。 密碼鎖 密碼鎖是古鎖中制作最精巧且最難打開的一類,鎖軸上裝有多個刻漢字或數字的轉環,每個轉環上都刻有不同文字或數字,如同現在的密碼盤,套在鎖上,依次旋轉轉環,只有特定組合才能鎖鼻通過。暗定漢字多為俗語或詩句,如“和梅竹貴定”“雙捧壽喜”“黃金萬兩”等。不知道密碼的人即使拿到鑰匙,也無法打開銅鎖,可謂匠心獨運。鎖轉環上的文字并不生僻,但放在上學讀書并不普及的古代,并非人人都能識得,因此密碼鎖應是古代大戶人家才會用的防盜工具。 清代四字密碼鎖。三明市社科聯供圖 器物發展一般都經歷從實用到兼顧美觀、表達思想的過程,鎖也一樣。鎖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極為重要的一種工具,成為時代載體,反映著各個時期人們的思想與審美觀念。正是因為鎖隨處可見,又常常被忽略,在古代未能引起特別關注,古籍中關于鎖的記載也極少。直到近代,傳統古鎖逐步淡出人們生活,才又引起人們注意,不少人開始有意識地收藏和研究。從這些僅存的傳世珍品中可以看出,中國古代鎖具雖然僅僅是日常普通小物件,但其包含的文化寓意及體現出的社會觀念,遠高于其本身價值。民間傳統文化中的精要,通過一個小小的鎖具展示出來,從中更能感受古人超群的智慧和非凡創造力,以及對美好事物的熱愛和幸福生活的憧憬。(作者:余蕾希 余學云)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