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爽滑筋道的扁肉、清香撲鼻的擂茶、皮質緊實的熏鴨……8月4日,在第十四屆海峽兩岸文博會上,三明館前人頭攢動,圍滿了不少慕名而來的來自海峽兩岸的游客,為的就是嘗一嘗最正宗、地道的三明非遺美食。 本屆文博會,我市以“食在三明·三明非遺美食匯”為主題建設三明主題館,來自11個縣(市、區)的18家參展企業在現場設立18個特裝展位,集中展示永安青水畬族小吃、明溪肉脯干、清流豆腐皮、建寧通心白蓮、泰寧狀元茗茶、尤溪綠茶、大田湯泉米糕等非遺美食項目,現場表演沙縣小吃、客家小吃、將樂擂茶等非遺美食制作技藝,供市民、游客購買品嘗。 “老板,再來5碗!”“這些小吃能發快遞嗎?”在沙縣小吃展位,前來品嘗的食客絡繹不絕,排起了長隊,好不容易輪到來自廈門的市民嚴亦辰,他迫不及待要把美食帶給親朋好友。 沙縣小吃歷史悠久,興于唐宋,盛于明清,傳于當代。沙縣小吃制作技藝將游、泡、捶、磨、踅、揉、曬、包、釀等制作工藝與蒸、煮、烤、煎、烙、燉等烹飪方式相結合,通過血緣傳承和業緣傳承的方式,原汁原味傳承至今,目前小吃品種達240種,常年上市的有110余種。 據嚴亦辰介紹,沙縣小吃他早有耳聞,廈門也有不少沙縣小吃店,但就是沒有到三明吃過沙縣小吃。這次和幾位好友一起逛展,有機會足不出戶吃到正宗沙縣小吃,自己已經吃了一碗扁肉,味道香甜可口,想帶一些給朋友們嘗嘗。 看著食客們臉上的笑容,小吃技藝傳承人也全力以赴。“爬山累了需要補充能量,喝我們做的紅糖泡的水,效果比吃巧克力還好。”循聲望去,福建紅糖制作技藝傳承人肖六金正賣力向游客介紹將樂紅糖。 將樂古法紅糖制作技藝聞名八閩,前后要經過18道繁雜工序,制成的紅糖性溫、味甘、入脾,具有益氣補血、健脾暖胃、活血化瘀、潤膚養顏、排毒止癢、延緩衰老等功效,尤其適合產婦和月事不調、年老體弱、大病初愈者食用。 在肖六金的記憶里,一到冬天每家每戶都在熬糖,不用儀表,沒有計量,心手相傳的工藝憑的是一雙靈活的眼,一雙靈巧的手,所有的一切,都在熬糖人的一招一式之間,用最原始的方式才能得到最純的紅糖。 “上午開館才半小時,已經有老板找上門,準備給我們做代理。”肖六金笑著說,如今,將樂紅糖既有國家地理標志,又有農產品地理標志,已經成為將樂的一張城市名片。 琳瑯滿目的美食不僅深受游客喜愛,也獲得現場媒體的關注。福建畫報記者林晨歌放下鏡頭,大口品嘗寧化米粉。“口感很細膩,嚼著也有彈性。”除了米粉,一旁的擂茶表演也讓他印象深刻。 將肉桂子、陳皮、白芝麻、茶葉放入擂缽,用特制的擂棍研磨成粉末,加以熱水沖制后,一碗熱氣騰騰的擂茶就做好了。“我之前聽說過擂茶,但是沒有喝過,更沒有現場見過擂茶的制作流程,今天真是大開眼界。”林晨歌說。 福建擂茶制作工藝傳承人謝武秀介紹,將樂擂茶已有千年歷史,逢年過節、走親訪友等,人們都要喝上一碗擂茶,這是將樂的傳統習俗,喝擂茶已成為將樂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以芝麻、陳皮、茶葉等原料為底,擂茶可以根據不同需要加入不同的草藥,今天這份擂茶就有生津止渴、開胃健脾的功效。 本屆海峽兩岸文博會將展出至8月7日,其間,三明館持續對外開放,以豐富親民的非遺美食拉近全國各地與三明的時空距離,共同促進文旅消費提質升級。三明日報記者 朱丹宇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