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一天籟牧場。三明市農業農村局供圖 東南網9月18日訊(本網記者 肖曉敏 通訊員 陳震)9月14日,在三明市建寧縣里心鎮上黎村明—國際天籟5G網絡智慧牧場里,轉盤式擠奶設備、糞污處理設備、自動化配料機、牧場管理系統……高科技養殖讓人眼前一亮。該企業是省級數字農業創新應用基地,2022年還入選第四批全國奶業休閑觀光牧場。 轉盤式全自動擠奶。東南網記者 肖曉敏 攝 智能化養殖,保證奶源 當天,記者看到一頭頭奶牛在工人的引導下,依次走上轉盤開始自動擠奶。“我們采用轉盤式全自動擠奶設備,轉盤運轉一圈的時間是8分鐘,包括擠奶前的準備工作、乳頭的刺激等等,一頭奶牛的擠奶時間只需要4分鐘左右,提高了擠奶效率。同時,通過全方位、多角度的電子監控,可以24小時觀察奶牛的生活景象。”牧場場長葉小忠介紹。 這里的奶牛還都帶著智能“項鏈”。葉小忠輕輕地在電腦上點了一下,通過智能項圈,奶牛的品種、產地、產奶量等數據在屏幕上一目了然,同時,還能監測奶牛的健康狀況。 牧場“數智”賦能,還實現了鮮奶采集到智能化工廠生產的零間隔。據悉,牧場生產的鮮奶全部供應給明一集團旗下乳品加工廠,該廠擁有乳粉生產線、低溫液態乳生產線等。一輛輛運輸鮮奶的罐車,全程自動化裝奶,半小時就可以把鮮奶運輸到工廠,運輸牛奶的管道摸起來“冰冰的”。“我們采用的是板換制冷設備,剛擠下來的奶37°C,通過板換制冷,幾分鐘就可以降到4°C以下,進入奶倉能夠保證鮮奶的品質。”葉小忠說。 為保證優質的奶源,這里的每一頭奶牛都是精準飼喂。記者看到,自動化精準飼喂系統,工人只需要在電子設備上設置好參數,即可實現全程自動化喂養。“犢牛飼喂系統也是自動化喂犢牛喝奶。”葉小忠補充說。 資源化利用,綠色發展 在牧場的巨菌草基地旁,技術人員正在操作致青智能生態灌溉系統,只需在手機上設置好沼氣的配比,手指輕輕點擊,即可實現分區域灌溉。 這些沼氣都是來自牛舍糞污。該牧場采取種養結合的“生態農業示范基地——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有機還田”為主線的綜合性生態循環農業模式。 葉小忠介紹,牛舍糞污采用自動刮糞板方式清出,清理出的牛糞通過干濕分離,干糞渣進入烘干系統進行烘干和滅菌,然后作為墊料回填臥床;分離后的液體部分,直接進入一級沼氣池,二級沼氣池,一級氧化塘,二級氧化塘,進行厭氧發酵和好氧發酵,過程中產生的沼氣用于烘干系統供能。腐熟6個月后的液態肥可以直接利用在牧場里的種植玉米、油茶、牧草、觀賞樹木、山櫻花、林地等作物。這樣大大降低農業種植成本,就上黎牧場自有農作物舉例,節省化肥量共1000噸,按4000元/噸化肥成本核算,共節約化肥費用約400萬元。 工廠里機械臂操作。饒麗英 攝 全自動化生產跑出“加速度” 數字化是大勢所趨,也是企業的必然選擇。明一公司一直致力于智能化工廠的打造,不斷提高技術投入,全面打造自動化、數字化智能乳制品生產車間。 在明一國際生態基地生產中央控制中心,六個工人通過電腦,即可實現全廠區電子化管理。在明一乳業包裝車間,靈活的機械臂快速地將裝好的奶粉,一次12罐放到包裝箱內……從打包、封口、傳輸工作一氣呵成。據悉,機械臂一分鐘可以操作裝箱60罐奶粉,全自動化包裝生產線助力企業跑出“加速度”。 明一國際生態基地生產。熊海棟 攝 據悉,明一國際養殖規模為5000頭奶牛,年產鮮奶3.3萬噸,達產后年產值2.6億元。明一國際著力打造三產融合發展的全產業鏈綜合體,成為當地支柱企業,帶動飼料業、種植業、包裝業、運輸業等產業發展。同時,不斷探索產業數字化轉型路徑,打造畜禽養殖數字農業標準化示范樣板,帶動全縣以及全市畜禽養殖業數字化、綠色化發展。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