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強“紅色網格”、打造“近鄰之家”、全面推行“近鄰懇談會”社區治理新模式……我市強化黨建引領城市社區近鄰服務,全面落實主題教育“踐行宗旨為民造福,把為民辦實事作為重要內容”的目標要求,主動對標對表,把學習成果體現在解決實際問題上,大力實施城市基層黨建賦能增效行動,把服務“觸角”延伸到基層末梢,將“紅色陣地”建到群眾家門口,用一件件看得見、暖人心的民生實事托起百姓“穩穩的幸福”。 織密網格 激活“微治理” “您好!小區里有一盞路燈不會亮了,居民出行可能存在安全隱患。” “收到!我馬上叫師傅去修理。”9月22日,沙縣區鳳崗街道府前社區微網格長譚秀清接到居民的電話,立馬到現場了解情況,對小區路段的路燈進行了排查,并聯系電工師傅前來修理。 不一會兒,路燈重新亮起來了,照亮了居民回家的路。“效率高,反映的問題很快就解決!”貼心的服務受到了居民的一致贊賞。 今年62歲、有著30年黨齡的譚秀清,服務著金鼎城小區9棟2個單元68戶147名居民。在府前社區,像譚秀清這樣的微網格長還有 60 多名。 他們每天大多數時間都“泡”在小區里,開展政策宣傳、安全隱患排查、協調解決鄰里矛盾糾紛……哪里有群眾的煩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哪里就有他們忙碌的身影。 一個“小網格”,就是一張“服務網”。怎樣推動多元主體廣泛參與社區治理,將這些網格織得更密更牢? 我市深化黨建引領城市網格治理,以縣(市、區)為單位,全市共劃分1156個片區網格、6671個微網格,同步配備網格長(員)7746名,并把共建單位人員、街道干部、政法干警掛點分配到網格內,建立起“社區黨組織——網格(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的網格體系。通過網格統籌、定崗到人、聯系到戶,“一竿子插到底”的工作方式,不僅將社區民生服務、環境治理、治安維護等諸多事項納入其中,也讓治理更加精細化、服務更具主動性。 “網格化管理先后為群眾解決了小區停車、路燈安裝、垃圾清理等方面難題 760 余件,真正實現了‘人在格中走、事在網中辦’。”沙縣區鳳崗街道黨工委書記林貞淦說。 近鄰更近 服務更親 走進三元區富興堡街道富文社區近鄰之家,不時傳來歡聲笑語。大廳中,老人們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做手指操;醫養結合服務站內,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醫生正認真地給老人們把脈問診。 “自從有了近鄰之家,周邊的老人們有了新‘家園’”。三元區富興堡街道黨工委書記劉偉說。 為將更多便民服務送到群眾身邊,我市探索在城市社區小區中建立“近鄰之家”黨群服務站,把聯系服務黨員群眾觸角延伸到居民小區,打通城市社區治理“最后一米”。“近鄰之家”免費為黨員群眾提供政策宣講、協商議事、居民活動以及手機充電、快遞存取、應急雨傘借取、閱覽、休息等多項服務。 “有時候想喝口熱水、休息一下,我們就來這里,很方便。”在永安市燕北街道江濱社區晏公小區“近鄰之家”黨群服務站休息的環衛工人王火妹說。 一方小小家園,彰顯治理智慧。如今,遍布全市的584個“近鄰之家”織就出一張社區有旗幟、鄰里有服務的“紅色地圖”,成為黨員群眾幸福生活的“加油站”,架起了社區與群眾間的“連心橋”。 近鄰懇談 為民解憂 “現在涼亭掛上‘文化簾’,既干凈漂亮又遮風擋雨,真是為居民辦了一件大實事!”9月20日,住在三明市三元區荊西街道荊西社區的黃禮抽十分滿意地說。 居民生活的點滴變化,源于一場場致力于傾聽民生、辦好民事的近鄰懇談會。這項制度起源于三元區荊西街道,一開始名為“居民夜談會”。2023年以來,我市在深化落實“居民夜談會”制度基礎上,全面推行“近鄰懇談會”,著力通過黨建引領辦好惠民實事,以黨建工作小切口引領基層治理大轉變。 近鄰懇談,讓治理有效。“誰能想到,一場輕松有愛的懇談能解決我們社區違章搭蓋問題。”說到懇談會帶來的好處,家住三明市三元區列西街道富華社區的居民羅大爺一個勁地稱贊。 富華社區的違建拆除,是我市推行近鄰懇談會為民辦實事解民憂的一個縮影。今年來,全市共召開近鄰懇談會1300余場,解決群眾反映的增設車位、加裝電梯、引進物業、路面硬化等問題3200余個。 心中有數,治理才有方。推行“近鄰懇談會”,只是一種為民辦事的方式,只有一貫到底,努力辦成一件件實事好事,才能凝聚民心,城市社區治理的一線堡壘才會堅不可摧!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