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0月4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馬丹鳳 通訊員 王竟宇 張煒婷)“放!放!”在寧化縣河龍鄉下伊村,村民謝賢輝朝收割機舉起胳膊,小臂朝下擺動。套著布筒的卸糧管緩緩下降,稻谷嘩嘩地往編織袋里流。灰塵裹著稻香往人臉上飄,謝賢輝的老伴兒提醒幫忙撐編織袋的記者:“小心,這灰弄到身上會癢。” 謝賢輝今年69歲,夫妻兩人種了10畝稻子,現在陸陸續續在收割。山區多梯田,他們當天要收割的5畝稻田連著片,又緊挨著水泥路,方便收割機“施展拳腳”。 “以前人工割稻子,這片地三天割不完,現在有收割機,小半天就收完了。”謝賢輝說。近些年,河龍鄉不斷推進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土地平整、集中連片,水渠、機耕路等整修一新。從插秧到病蟲害防治再到收割,現代化機械設備替代了大部分人工,謝賢輝老兩口雖體力大不如前,但效率卻比以前更高了。不到中午,5000多斤稻谷就從田里拉回了家。 兩層半的樓房立在路邊,這是謝賢輝家。一墻之隔的謝氏宗祠和不遠處的廣場上人聲喧鬧——縣里的豐收節活動要在這里舉辦。 “家家都豐收,搞點活動熱鬧熱鬧。”謝賢輝打算把前兩天曬好的河龍貢米碾好一些,拿到活動現場去賣?!斑@貢米有歷史,又好吃,比普通水稻價錢高不少。” 記者抓起一把正在院子里晾曬的河龍貢米細看,稻谷粒細長、形狀似梭,剝開谷殼,露出的米粒色澤潔白。謝賢輝口中的“好吃”,具體說來是“飯軟而不粘、米飯有清香味、營養豐富”。 貢米雖好,但難種。2008年6月,河龍鄉人民政府與中科院謝華安院士簽訂河龍貢米戰略合作協議,后成立了由謝華安院士領銜、省內8名水稻專家組成的河龍貢米院士專家工作站,于2011年起對河龍貢米品種進行科學研究。十幾年來,專家選育出質性卓越的6個品種和23個后備品種,補足配套種植技術。近年來,河龍貢米獲得了北京第六屆農產品交易會金獎、第十七屆(合肥)國際農產品交易會金獎、全國綠色食品博覽會金獎等榮譽。 “100斤貢米稻谷能賣到200元出頭,普通稻谷賣不到150元。村里的河龍貢米大戶賺不少錢。”謝賢輝說,“我這兩年一直跟農技站的專家學技術,今年的貢米沒倒伏,明年可能會多種點?!?/p> 劉先陽就是謝賢輝口中“村里的河龍貢米大戶”之一,今年種了70多畝田。他從專家那里學來河龍貢米種植技術后,便開始大面積種植,不僅種得多,還采用輪作技術,先種煙后種稻。煙后稻成熟時間比謝賢輝等農戶種植的中稻更晚,他便趁著這個時間差,開著收割機給村里人收稻子。如此,一年僅靠土地就有三份收入,能賺約25萬元。 “專家工作站就在村里,技術問題能解決。種之前就和公司簽了訂單,能收就能賣。種得多政府還給補貼,我還想再擴大種植規模。”劉先陽說。 2016年,寧化縣確定了“兩米兩茶一稻種”(河龍貢米、寧化薏米、淮土茶油、寧化茶葉、水稻種子)農業發展戰略,在全縣范圍內大力推廣河龍貢米種植。為鼓勵、支持農戶大規模種植河龍貢米,政府推出系列補貼政策,根據種植面積、水稻品種予以相應補貼。去年,寧化縣河龍貢米種植面積5萬多畝,年產河龍貢米2.1萬噸,總產值達3.82億元,帶動8665戶種植戶增收。 在寧化縣,河龍貢米的豐收不只是農戶之喜,更是一條產業鏈上幾萬人的“奔頭”。 每年10月中下旬,像謝賢輝、劉先陽一樣的種植戶,會把曬好的河龍貢米送到河龍貢米產業園內的三明河龍貢米米業股份有限公司。在那里,稻谷經過除雜,進入日烘干300噸潮糧烘干房,儲存在8座5萬噸低溫平房倉中。進入生產車間后,稻谷經過礱谷、分級篩選、拋光等環節,“走”過20多臺機器,按照品質分級包裝,成為最終擺放在貨架上的精品大米。 “我們不僅暢通了銷售渠道,給河龍貢米爭來更大市場,也通過市場營銷、品牌建設和副產品深加工,把河龍貢米的價值往上提,延伸產業鏈。”三明河龍貢米米業股份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黃晟告訴記者,下階段公司將加快河龍貢米產業園三期項目建設,生產河龍貢米稻米胚芽油、米糠素、米糠粉、膳食纖維等系列食品,把一粒米的價值吃干榨凈。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