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化縣革命紀念館里,保存著一塊頒發自20世紀50年代的“光榮之家”木質牌匾,見證著寧化子弟兵踴躍參軍參戰、保家衛國的那段紅色歷史。 “去年和家人商量后,決定把這塊傳家寶‘光榮之家’的牌匾捐贈給寧化縣革命紀念館,讓這段故事為更多人所知,革命精神更好地傳承下去。”劉茂云感慨地說。 劉茂云是當年參與湘江戰役的紅軍后代,今年77歲,淮土鎮淮陽村人,城郊鎮退休干部。 劉茂云的父親叫劉萬湖,家中有四個兄長。老大自幼夭折,老二劉萬甲在1929年就加入了紅軍,家人只知道,他隨隊去往了江西。1948年,年僅3歲的劉茂云按鄉俗過繼給沒有子嗣的三伯劉萬朗,成了烈士之后。 傳承紅色基因 讀書、砍柴、干農活、做短工……這是劉茂云的兒時記憶。 1962年,16歲的劉茂云被安排在淮土公社當通訊員。次年,他調到禾口稅務所成為了一名助征員。 “在禾口的這些年,谷文昌總指揮的肯定是我前行的動力。”劉茂云談起禾口公社興建隆陂水庫的經歷,那些場景如今仍歷歷在目。 1971年,正值禾口公社興建隆陂水庫,劉茂云被安排到楊邊村包隊,帶領楊邊村社員建設水庫。在水庫大壩合龍時,三臺水輪泵被雜草和泥石阻塞,排水停滯,施工受阻。 當時正值初春,嚴寒還沒退去,正在社員們面面相覷時,劉茂云和兩名社員毫不猶豫地脫去衣服,縱身跳入深水中,清除雜草和泥石。二十分鐘后,水輪泵正常工作,大壩順利合龍。 劉茂云沖鋒在前的身影,時任隆陂水庫總指揮的谷文昌看在眼里,贊揚他為社員群眾上了一堂生動的思想政治課。 轉眼十二年過去,劉茂云因工作調動來到湖村稅務所,在店上村包隊。他帶領店上村一隊三十多名社員開墾荒地、挖渠引水,擴種了三十多畝的雙季稻,還從縣農械廠請來技術人員建水輪抽水站,確保農田灌溉。 在大伙兒的辛勤努力下,次年店上村一隊全年糧食增收九萬多斤,改變了生產落后的面貌。由于工作表現突出,1979年,劉茂云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并被評為全縣先進工作者。 后來,劉茂云還在方田鄉稅務所、寧化縣鎢礦、寧化縣化肥廠、城郊鄉政府工作過……日子一天天流逝,他延續了父輩們的光榮傳統,在工作崗位上發光發熱。 1989年,劉茂云掛職寧化縣鎢礦黨支部書記期間,寧化縣鎢礦榮獲“省級先進企業”等榮譽。2002年,劉茂云個人榮獲福建省人民政府頒發的清理整頓農村合作基金會先進工作者稱號。 傳承好家風 劉茂云和妻子育有兩兒一女,全家一直過著勤儉節約的生活。在兒女們記憶中,父親嚴厲但不古板,常常用先輩的革命經歷,引導和教育他們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在他的影響下,子女們都勤奮好學,大兒子劉振勛原在石獅市公安局工作,立過三等功,1996年因公殉職。小兒子劉鴻旺在寧化縣法院工作,女兒劉雪冬在三明市公安局工作。 家風是人們心靈的歸宿。父親以身作則的作風和艱苦奮斗的精神給劉鴻旺留下了深刻印象。“父親經常教育我們要好好學習、踏實做人、認真干事。父親的工作崗位變動很多,但他總是努力從外行變成內行。他的言傳身教,一直是我成長的航標。”劉鴻旺說。 “爺爺從小就教育我,我們是紅軍的后代,要嚴格要求自己,發揚紅軍長征精神。”今年24歲的孫子劉燁陽在劉茂云的影響下,干一行愛一行,積極投身乒乓球事業,2020年在寧化開辦了一家乒乓球俱樂部,曾榮獲市級優秀指導員和優秀教練稱號。去年,他如愿考上研究生。 退休后,劉茂云迷上了紅色故事宣講。社區里、公園里常常活躍著他的身影。一張四方桌、幾張椅子,搭建起露天講堂,劉茂云從父輩們的革命經歷,講到自己工作后經歷的社會變遷和對黨的感情。 “作為紅軍后代,要傳承紅色基因,將艱苦奮斗、勇于擔當的精神傳下去。”劉茂云說。(劉博文 劉才恒 文/圖)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