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中央、國務院賦予上海與三明建立對口合作關系,既是光榮使命,也是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一年多來,兩地續寫山海情緣,按照“打造新時代對口合作典范”目標要求,積極開展互訪交流、產業共建、資源共享、掛職交流,圍繞“上海企業+三明資源、上海研發+三明制造、上海市場+三明產品、上海總部+三明基地”,充分發揮各自優勢,謀求多領域深度合作,取得階段性成效。 紅色文化交流有聲有色 聯合傳承弘揚紅色文化,舉辦兩地紅色文化傳承主題展,赴滬開展紅色故事宣講活動14場,策劃寧化蘇區之旅等4條紅色旅游線路、3條紅色教學經典線路,開行上海—三明紅色旅游專列。上海6家紅色紀念場館與三明有關單位結對共建,聯合舉辦7場紅色主題展活動,新聞紀錄片《滬明往事》獲第33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音樂劇《幸福的煙火》參加第22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展演。主辦“上海媒體三明行”集中采訪活動,推出《風展紅旗 如畫三明》城市形象宣傳片,宣推老區蘇區新貌。 文旅康養開發有花有果 與上海錦江集團合作建設運營錦江國際度假酒店,共同推進“環大金湖旅游度假區”開發建設。健全常態化客源互送機制,持續開展“同話滬明情、四季游三明”主題營銷活動,開行泰寧至上海直達動車,上海成為三明第一大省外游客市場。三明被列入上海市職工療休養基地目的地名單和上海市機關事業干部療休養目錄,累計接待上海療休養團隊近萬人。 農特產品入滬有滋有味 推進農產品產銷對接,在西郊國際、上海農展館等區域開設“明品”專區,組織企業參加上海農博會、五五購物節等大型專業展會,舉辦系列農產品推介活動,400多款優質農特產品進入上海25家農特產品銷售平臺,市農林集團在上海建立三明農產品分揀中心。加強農業科技合作,與上海市農業農村委、上海市農科院、上海大學簽訂合作協議,引進旱稻、茄子、西紅花等31個上海農業新品種、推廣種植面積達1.2萬畝。支持沙縣小吃轉型升級,推動沙縣小吃入駐上海市機關、企業、高校食堂,舉辦三明名特優產品展銷會、沙縣小吃華夏行上海站等活動,發動300余家上海小吃業主參與加盟店轉型升級。 文教衛生事業有質有量 推進學校合作共建,83所學校與上海學校簽訂合作協議,華東師大附屬三明中學已正式開學;三明醫學科技職業學院、三明學院與上海大學合作設立三明轉化醫學研究院。先后組織39批644人次學校管理和骨干教師赴上海研修培訓,邀請上海知名教授、專家60批250人次來明講學。兩地對口合作學校共開展線上線下互訪、交流學習485批次,兩市參與教師共5萬多人次。推進黨校共培共促,堅持人才集聚、資源共享,不斷提升黨員、干部教育培訓實效,上海7家單位在三明市委黨校掛牌教育培訓基地,共有30期1131名干部赴上海、42期1742名上海干部來明開展培訓。推進醫療衛生合作,三明17個醫療衛生單位分別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等12個單位簽約合作,組建65人的滬明醫療幫扶專家庫,上海瑞金醫院與我市在“六病共管”等領域開展合作。三明121名公立醫療機構“徒弟”與24名上海名醫結對,派出10批次30名專業技術人員赴上海有關醫院進修學習,仁濟醫院等3家醫院在三明設立名醫工作室。 產業協同發展有力有序 對接產業項目合作,加強產業梳理謀劃,滬明兩地聯合開展《上海對口合作三明產業對接規劃》編制;三明市重點產業推介會、滬明對口合作重點項目簽約等活動先后舉辦;我市與緯景儲能、上海儀電、東方國際等20余家上海市企業簽訂協議、達成項目合作,上海墨礫新材料天然石墨負極材料前驅體、緯景儲能液流儲能設備生產、熙華醫藥產業園等一批合作項目落地實施。與上海臨港集團簽署共建產業園合作協議,近日將揭牌。“上海三明大廈”揭牌運營。與上海圓周基金合作組建福建圓周滬明產業招商母基金,成功引入上海人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產10萬噸聚葡萄糖及膳食纖維固體飲料生產等項目落地。 山海不為遠,攜手向未來。滬明對口合作從理念到行動、從愿景到現實的轉化,在各領域都取得一系列實打實、沉甸甸的合作成果。風帆揚起、乘風破浪,滬明攜手新征程,共赴充滿光榮和夢想的遠征。(三明日報記者 劉巖松 通訊員 陳侃)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