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明對口合作不斷走深走實側記 上海、三明,相隔千山萬水,卻有千絲萬縷的深厚情誼。 時間回撥到去年5月,上海市與三明市建立對口合作關系,兩地再續山海情緣。 按照“打造新時代對口合作典范”目標要求,滬明積極開展互訪交流、產業共建、資源共享、掛職交流,多領域深度合作不斷走深走實。 11月8日,佳音再傳、振奮人心。在上海舉行滬明對口合作招商推介會上,總投資20億元的滬明臨港產業園、總投資15億元的海峽兩岸現代農業示范區等25個項目成功簽約,計劃投資108億元。 如今,三明革命老區的上海元素愈加濃郁,滬明對口合作正從愿景不斷向現實轉化。 同心共向 夯實發展之基 11月10日,在三明高新區上海緯景儲能鋅鐵液流電池生產基地建設項目現場,挖掘機機器轟鳴、運輸車輛來來往往,呈現出一派如火如荼的建設場景。 作為滬明對口合作的標志性項目及三明市“抓重大項目,促高質量發展”十大重點突破項目之一,上海緯景儲能鋅鐵液流電池生產基地建設項目計劃總投資15.2億元,通過盤活廈工傳動及周邊地塊約208畝土地和地上建筑物28000平方米,規劃建設液流電池儲能設備生產線4條,全面達產后可實現產值100億元,新增就業崗位上千個。 我市建立滬明對口合作項目管理平臺,梳理儲備項目89個,編制完成《上海對口合作三明產業對接規劃》初稿。今年年初,我市在上海市舉辦重點產業招商推介會,簽約21個滬明對口合作項目,其中產業項目18個,計劃投資106.31億元。目前,21個滬明對口合作項目列入了市重點項目,其中13個項目列入省重點項目。 項目落地建設離不開謀劃招引。今年以來,市工信局組織了5次專場推介會、招商專題培訓班、供應鏈對接會等活動,引導兩地300多家企業互訪對接,與緯景儲能、東方國際、人良生物等10余家上海市企業簽訂協議、達成項目合作,相關項目建設正有序推進。 去年12月,隨著上海市政府和福建省政府聯合印發《上海市與三明市對口合作實施方案(2023—2025年)》,滬明對口合作有了更加具體的行動指南。上海出臺《上海市與革命老區對口合作項目資金管理辦法(試行)》,支持我市農特產品入滬、三明市新能源產業中試基地建設提升等20個滬明對口合作項目落地生根。 福建省出臺支持滬明對口合作若干措施,緊扣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主題,聚焦產業合作、紅色文化傳承、鄉村振興、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等重點領域,提出一系列支持政策,全力推動滬明對口合作走深走實、早出成效。 藍圖已經繪就,滬明兩地攜手共進,不斷夯實高質量發展之基,對口合作工作不斷取得實效。 共享機遇 增強發展動能 走進明溪經濟開發區,福建熙華醫藥產業園一期項目施工現場熱火朝天,工人們身著工裝,頭戴安全帽,正全力以赴搶工期、抓進度。 福建熙華醫藥產業園總投資30億元,是我省首個綠色原料藥和高端制劑研發生產項目,由上海熙華藥業有限公司與福建南方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資建設。 這是滬明兩地推動產業合作的一個縮影。經過一年多的交流,滬明兩地間開展互訪百余批次,簽訂各層級、各領域對口合作協議134份,上海浦東、虹口、楊浦、嘉定等4個區結對三明11個縣(市、區),明確園區產業、文旅康養、現代農業等10個重點合作領域……一系列交流推進落實的過程中,滬明兩地交流愈加深入,產業合作成效顯著。 我市與上海錦江集團共同推進“環大金湖旅游度假區”開發,建設滬明合作研學旅游大本營。健全常態化客源互送機制,啟動“上海三明周末游”,舉辦滬明非遺美食文化旅游節等活動,開行泰寧至上海直達動車,建立15個上海療休養基地,上海成為三明第一大省外游客市場。 全市各級基地截至6月30日累計接待上海職工(勞模)療休養團82批次2948人,上半年已接待上海市場游客25.9萬人次,占省外來明游客10.3%,上海市場接待量同比2022 年增長6.3倍。 三明特色農產品類品豐富,400多款優質農特產品進入上海25家農特產品銷售平臺,多場農產品推介活動,讓“明品”“明味”逐漸被上海市民熟知。 上海科技優勢明顯,我市通過加強農業科技領域合作,與上海市農業農村委、上海市農科院、上海大學簽訂合作協議,引進旱稻、茄子、西紅花等31個上海農業新品種、推廣種植面積達1.2萬畝。以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羅利軍教授命名的節水抗旱稻工作室在建寧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掛牌成立,中心在建寧縣建立節水抗旱稻科研基地10畝、種子生產基地5000畝。 優勢互補、共贏未來,兩地產業對接合作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三明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的發展動能日益磅礴。 保障服務 厚植發展沃土 在尤溪經濟開發區城南工業集中區,六融運動服裝制造產業鏈項目一派繁忙,技術工人正加緊進行設備安裝、調試。 “項目從2月正式立項至今,得到了各級各部門在供地、用電、用工等方面的大力支持,項目得以快速實施推進。”六融運動服裝制造產業鏈項目負責人鄭秉增說。 良好的營商環境是發展的沃土。近年來,我市著力優化營商環境,加快打造“便利三明”,建立了統籌協調、跟蹤通報、考核督查等工作機制,解決了一些企業和群眾關切的問題。 政務服務網上辦、掌上辦、自助辦、預約辦,既是政務服務便利化的關鍵手段,也是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舉措。我市積極推廣福建省網上辦事大廳、e三明APP和自助服務終端等政務服務平臺,對網上辦事大廳等政務服務平臺進行升級改造,進一步打造“一網通辦”。 目前,我市共投入126臺“e政務”自助服務一體機,已實現市、縣、鄉三級政務服務場所全覆蓋,并延伸至酒店、園區、派出所、汽車站和醫院等場所。 不只是辦事方式不斷拓展,我市從多渠道、多維度優化辦事流程。工程建設項目實現遠程異地評標,不動產抵押登記實現銀行直連直辦全覆蓋;建成惠企政策線上直達兌現平臺,并在“三明市政企直通車”平臺上運營;e三明平臺已優化升級至8.0版本,注冊用戶突破169萬,服務和功能覆蓋民生各領域。 今年,我市與上海市楊浦區、虹口區、長寧區等地簽署“跨省通辦”合作協議,經過兩地政務服務部門多次積極溝通,共同協調推動,共梳理并實現了三明—上海市楊浦區第一批涉及企業市場準入、醫保、公證等85項高頻事項跨省辦理。 山海不為遠,攜手向未來。滬明對口合作不斷走深走實,兩地攜手奮進新征程,推動項目成片、產業成鏈、服務成線,共赴充滿光榮和夢想的遠征。(記者 劉巖松)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