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2月27日報道(本網記者 練為泉 文/圖)“北有周口店,南有萬壽巖。嗨,大家好,我是巖寶,來自2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東南網記者一邊看著“巖寶”的短視頻動畫片,一邊走進三明市三元區巖前鎮萬壽巖遺址。 萬壽巖遺址是福建省發現最早的舊石器時代洞穴類型居住遺址,它的發現,把古人類在福建活動的歷史提前了20萬年。因此,它被譽為“南方周口店”。同時,海峽兩岸古人類同根同源也得到了佐證。它被評為“200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打造本地文創鄉村特色 寒冬時節,數只白鷺飛在萬壽巖遺址前漁塘溪畔的樹上。宋代詩人鄧肅曾為萬壽巖題詩《黃楊巖》,“石壁崛巖驚鬼劃,異草幽花鎖春色。群山迤邐不能高,突兀獨磨霄漢碧。” 走過呂厝橋,進入第一戶人家,由來自臺灣的跨界自造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設計的民宿房間即將完成建設,這里可以平視萬壽巖山體,景色宜人。 “臺灣‘跨界自造’團隊是我們鎮參與文創鄉村制作的隊伍之一,此前中央美術學院和福建漫魚動漫公司都有為我們鎮設計文創。我們圍繞萬壽巖打造‘巖寶’,以動漫視頻進行推廣,并且在抖音平臺傳播。”巖前鎮人大主席劉慧芳告訴記者。 “巖寶”短視頻動畫片截圖,動畫人物為“巖寶”。 在一戶人家的墻院外,劉慧芳說:“這幅壁畫是今年2月,來巖前實習的臺灣大學生繪制的,畫的是‘閩學四賢’之一的楊時。楊時自幼在翠云書院求學,成名之后在此講學,四方學子云集翠云書院,理學風尚曾盛極一時。” 呂厝邊村民墻院外的墻繪。 據了解,萬壽巖是翠云書院的所在地,“閩學四賢”楊時、朱熹、李侗、羅從彥都曾在此學習、講學、研究、著書,此地被認為是閩學的發祥地和傳播的核心區域。根據《楊巖浮橋書冊》記載,6歲的楊時隨父遷居楊巖,后曾回巖前翠云書院讀書講學;政和六年(1116年),24歲的李侗和摯友朱松星夜兼程,策馬疾馳兩日抵達“翠云書院”,拜仲素為師;1139年,朱松攜朱熹在翠云書院求學時,朱熹應李侗之命以院前水塘為題作有《觀池有感》。遺憾的是,遺址處留有的“半畝方塘”石碑一塊,后因采礦被亂石所埋,現已無從查找。 據悉,目前巖前鎮正積極梳理翠云書院相關史料,為重建翠云書院做準備。 提升鄉村文創產品價值 除了民宿的改建,萬壽巖公共品牌體驗中心大眾茶館的建設和布置也已完成,進入試運營階段。一進門,就看到大眾茶館的桌上擺放著繪有萬壽巖特色動物形象的陶瓷餐具。“此項目(大眾茶館)圍繞‘共享’概念,打造萬壽巖文創銷售展示區、品茶區、閩臺小食區等四大區域,實現集多種功能于一體的共享空間。”臺灣大葉大學建研所研究生導師、跨界自造策略長黃柏鈴說。 對于文創鄉村,黃柏鈴認為,“文創鄉村最主要的是用新的包裝產生物品價值感,不僅強化萬壽巖品牌特色,擴大品牌影響力,還可以提升品牌價值,助力鄉村振興。” 繪有萬壽巖特色動物形象的陶瓷餐具。 “這套繪有萬壽巖特色動物形象的陶瓷餐具,目前是有在‘海峽兩岸(三明)林業博覽會’和‘洞天遺珍’等活動進行展出的。”巖前鎮工作人員介紹道。 2022年9月,以“洞天遺珍——萬壽巖遺址出土文物展”(“洞天遺珍”)為主題的巡展在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開展,展出萬壽巖遺址出土的66件珍貴文物;2023年11月至2024年5月,“洞天遺珍”在復旦大學博物館巡展,萬壽巖的118件珍貴文物在這里展出。 “同樣走進這些大學巡展的,還有我們的‘巖寶’和繪制有萬壽巖形象特征的文創產品。”三明市萬壽巖遺址保護中心鄧小靈告訴記者,“我們計劃一年在一所大學進行巡展,目前已經在和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洽談。” “后面我們也將推出各行各業的‘巖寶’和形式新穎的‘文創’,從而達到更好的宣傳效果,也讓更多人了解到巖前和‘巖寶’。”劉慧芳說,下一步,他們計劃將文旅產業項目建設擺在突出位置,通過項目建設創造熱點,圍繞格氏栲森林公園、忠山十八寨,做優做強文旅特色,挖掘文創產品,從而助力鄉鎮發展。 據了解,在巖前鎮,除了萬壽巖,還可以漫步在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天然栲樹林——格氏烤森林公園,觀賞格氏栲、觀光木、南方紅豆杉等上百種珍稀植物以及紅菇、梨菇、牛肝菌等菌類珍品;還可以尋訪忠山村,此村古名十八寨,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和“中央紅軍村”,村內古建筑隨處可見,有20余處省、市掛牌文保單位,現有忠山鄉農會、紅七軍團軍團部、戰地醫院等4處紅色文化遺址,并建設了十八寨紅色文化展館。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