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月11日報道(本網記者 蔡曉卿)1月10日上午,三明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正式開幕。會上,三明市人民政府市長李春向大會報告政府工作。 此次的政府工作報告回顧了2023年工作,部署了2024年重點工作,當中具體包含哪些主要內容?又有哪些亮點? 2023年初步統計: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2%;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7.97億元,增長5.9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12.4億元,增長3.3%;外貿出口146.6億元,增長7.4%;城鎮居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3.8%、6.4%;節能減排降碳年度目標可以實現。 2024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力爭增長5.5%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外貿出口增長3%,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增長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5.5%,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完成節能減排降碳目標。 記者梳理報告發現,2024年三明將通過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著力擴大內需、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深化開展滬明對口合作、加快補齊短板弱項、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狠抓生態環境保護、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統籌發展和安全等9個方面做好相關工作。 關鍵詞一:新型工業化 實施重點產業鏈提升行動,力爭11條產業鏈實現產值超3000億元;實施市級重點增資擴產項目300個以上,鋼鐵與裝備制造、紡織等產業新一輪技改覆蓋面60%以上;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倍增發展,實施科達石墨負極材料二期、福多邦氟新材料等重點項目100個以上,產值增長8%以上。 實施園區高質量發展行動,力爭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綠色園區10個,力爭園區主導產業產值占比超75%,完成園區低效用地處置5000畝以上。 實施數字賦能行動,力爭規上制造業企業關鍵環節數字化比例超50%。 實施科技創新行動,力爭在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合力攻克一批“卡脖子”技術難題;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00家以上、省級科技小巨人企業30家以上、“專精特新”企業15家以上;力爭引進或培養高層次人才、高技能人才2000人以上,精準選派科技特派員不少于500人。 關鍵詞二:擴大內需 強化消費拉動,做活消費場景,持續打響“樂購三明”品牌,深化開展文旅消費提升年行動;做強消費平臺,擴大三明名優特產銷售;做優消費環境,推進城市特色商圈和縣域商業體系建設。 強化項目引領,狠抓項目謀劃爭取和落地建設,滾動儲備億元以上項目超600個,實施省、市重點項目300個以上、完成年度投資500億元以上;推進完善交通路網,建成泰寧邱洪、清流桐坑互通,全面加快沙南高速、元溪高速、田安高速建設,力爭開工潮南高速一期等;做好沙縣機場改擴建、入明高鐵、福銀高速尤溪支線、泰寧金湖航道等前期工作;推進重點水利項目,加快建設閩江干流防洪提升工程(三明段)、大田下巖水庫,開工沙縣馬巖水庫;推進完善新型能源體系,推動海西天然氣管網二期(三明段)建成供氣、德化—大田—永安—三元天然氣管網開工建設,加快建設永安抽水蓄能電站,持續做好三明核電項目前期。 強化招商引資,著力招大引強,力爭全年新簽約10億元以上項目超30個;著力招才引智,實施重點產業柔性引才、明籍優秀人才回引計劃,推行“揭榜掛帥”模式;著力招新引綠,積極引進與未來健康、能源、材料、智慧相關聯的新興項目。 關鍵詞三:重點領域改革 持續構建全民健康保障體系,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深化與中山一院、廣安門醫院合作共建,加強與上海瑞金醫院緊密型合作;完善醫保支付方式,擴容“三明采購聯盟”,推廣“三明普惠醫聯保”和職工門診共濟改革;構建有序的就醫格局和分級診療秩序,力爭全市基層診療量占比65%、縣域內住院量占比70%;加強全民健康管理,完善醫防協同、醫防融合機制;推動中醫藥深度融入醫改,爭創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試驗區。 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開展生態產品信息普查,摸清全市生態資源“家底”;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做大“林票2.0”規模;提升福建沙縣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平臺能級;深化省級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加強名師名校長培養,優化總校制辦學機制;持續推進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管理體制改革;改善職業教育辦學條件;持續抓好薄弱校、農村校整合提升。 大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服務保障做“加法”,確保各項政策應出盡出、應落盡落、應享盡享;政務審批做“減法”,促進項目早落地、早動工、早見效;機制創新做“乘法”,打破“數據孤島”,實現“全市通辦”;督查問效做“除法”,快速有力解決卡點、堵點問題。 推動民營經濟健康發展,聚焦民企所需,建立健全領導干部掛鉤幫扶、民企應急救援等機制。實施金融助力民營經濟行動。聚焦民企所盼,嚴格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管理,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聚焦民企所能,實施民營企業梯次培育壯大行動,全年新增民營市場主體3萬家以上、納入省重點上市后備企業超50家。 關鍵詞四:滬明對口合作 全面推進滬明對口合作,持續深化重點領域合作,形成一批突破性、示范性合作成果。著力突破產業合作,推進滬明臨港產業園加快建成集研發、生產、智能智造、功能配套為一體的百億產業園;深化與海通證券戰略合作,提升農特產品“明品入滬”質效;加快“環大金湖旅游度假區”整合提升,力爭泰寧錦江國際度假酒店投入使用;推動對口合作向融入長三角一體化拓展。 統籌開展區域協作,深入推進對口支援,加快實施第二批華潤希望鄉村、寧化應急裝備產業園、“福九味”中藥材特色優勢產業集群、泰寧影視拍攝基地提升工程、中儲糧建寧倉儲等重點項目;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直部門支持,推動更多“援縣促市”項目接續落地;深入推進京閩(三明)科技合作,導入中關村創新創業資源和孵化模式,加快三明中關村科技園創新中心二期建設,辦好“創新中國行”“京閩創新匯”等活動,力爭新落地科技型企業50家以上;深入推進新時代山海協作,制定與泉州市對口協作實施方案及年度重點工作,推動產業深度協作、基礎設施聯通、公共資源共享,全方位融入廈漳泉都市圈發展;依托交通紐帶,積極承接福州都市圈外溢功能。 促進外貿外資提質,支持外向型企業和優勢產能產品開拓新興市場,全市自營出口比重40%以上。 關鍵詞五:補齊短板弱項 優化城市發展格局,增強中心城區輻射帶動能力,一體推進三元、沙縣聯動發展;大力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 發展壯大市區經濟,鞏固三明經開區、三明高新區整合提升成果,壯大市區產業支撐;盤活會議中心、體育中心等資源,打造歡樂未來城、萬達廣場重要商圈,推進愛琴海購物中心、沙縣小吃城向特色街區升級;推動全市旅游景區景點“串珠成鏈”,聯動萬壽巖、三鋼工業旅游區、市委黨校等節點,重點發展療休、培訓、研學項目;深化市屬國企改革提升,探索股權投資等多元化轉型發展。 提升城市功能品質,開展城市體檢,實施城市建設品質提升項目720個、年計劃投資230億元;實施中心城區環境整治提升;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關鍵詞六:鄉村振興 做實“土特產”文章,大力發展高優糧食、綠色林業、精致園藝、生態養殖、現代煙草等五大優勢特色農業;擦亮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名片;持續提升中國稻種基地建設水平;做優三明蜜桔、美人茶、有機魚、建蓮、河龍貢米等特色農產品;加大“綠都明品”區域公用品牌宣傳力度;推進148個“—村一品”專業村建設;新增“三品一標”農產品認定40個以上;大力扶持培育產加銷一體的全產業鏈龍頭企業;推進科技強農、機械興農;全面推廣“供銷農場”。 深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力求更宜居,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重點提升14條省級鄉村振興精品示范線創建品質;力求更宜業,改造提升農村路網150公里以上,新改建一批鄉鎮商貿中心、惠農綜合服務中心,發展農村冷鏈物流、農村電商,推進數字鄉村建設試點,建設一批數字農業創新應用基地;力求更和美,抓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設,開展文明村鎮、文明家庭創建活動。 建設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支持臺灣鄉建鄉創團隊參與美麗鄉村建設,建立完善試驗區重點項目庫,著力打造泰寧、尤溪聯合鎮、明溪龍湖村等閩臺鄉建鄉創合作樣板;積極推廣臺灣農業“五新”成果,支持清流臺灣農民創業園等園區發展;用好寧化客家祖地、尤溪朱熹誕生地等對臺交流平臺,辦好林博會系列交流活動,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關鍵詞七:生態環境保護 堅決抓好中央環保督察問題整改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加速綠色低碳轉型發展 關鍵詞八: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進群眾增收,落實就業促進政策,城鎮新增就業0.8萬人以上;積極發展公益慈善事業;推進農村集體產權改革,增加村集體和農民經營性收入。 織密社會保障網絡,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完善社會救助體系,編制“一老一小”整體解決方案。 繁榮發展文體事業,推動客家文化、紅色文化、閩學文化活化利用;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建設三明市綜合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做好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支持泰寧創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推動南山遺址創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持續辦好“周周有戲看”等公益惠民演出活動;做好中央紅軍長征出發90周年、“五講四美三熱愛”40周年、“三個不要忘記”25周年等主題宣傳紀念活動;深入開展“運動健身進萬家”等活動,加強競技體育人才培養與選拔,扎實做好第十八屆省運會和第十二屆省老健會籌辦工作。 關鍵詞九:發展和安全 增強維護國家安全能力 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 健全基層社會治理體系 奮楫揚帆新時代,破浪篤行新征程。三明將牢記囑托,不斷探索前行,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三明篇章!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