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月22日訊(通訊員 蔡晶 文/圖)入選首屆“福建好人榜”助人為樂好人,被評為福建省總工會女職工標兵,三明市第四屆道德模范,但在眾多“頭銜”中,她最喜歡聽到的,還是一句“黃媽媽”。 “親愛的黃媽媽,我要結婚了,你放心吧。” “親愛的黃媽媽,我正式成為一名醫生了,謝謝你讓我堅持讀下去。” “黃媽媽,這個春節本該去看您,但孩子太小,等他大些……” “福建好人榜”黃金鳳 被稱作“黃媽媽”的人,是國網明溪縣供電公司一名普通員工——黃金鳳。關節變形的手指、藏不住的白發,一條洗到抽絲的棉麻圍巾,這就是大家對黃金鳳的印象。在同事的眼中,黃金鳳是一個節省得有點“摳門”的人。但就是這個“摳門”的人——在17年里點亮了21個困難學子的求學希望之光。 一封跨越3100公里的來信 2007年3月,黃金鳳在央視《焦點訪談》欄目中看到一個“格桑花西部助學”志愿者活動的短片,視頻中孩子們瘦弱矮小,但大大的眼睛里是對世界的好奇和學習的渴望。 彼時初為人母的黃金鳳,越看鼻子越酸,心里發緊:“我想為他們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 通過上網查詢,她與該項目的志愿者取得聯系,成功加入到捐資助學公益事業中去。作為一名基層供電單位普通職工,黃金鳳的經濟條件不算十分富裕。 但她的每月助學款從未間斷,每年花費在助學上的費用超過6000余元。2007年至今,她先后資助了21名貧困學生,大部分在青海玉樹、西寧湟中、樂都等地,有10名順利考上大學,還有的即將高考。 一封跨越3100公里的來信 最初,身邊親友也曾勸說:“怕不是騙人的,別讓錢打水漂了。”黃金鳳在定期打款的同時,心中也難免忐忑。黃金鳳說:“我也怕遇到騙子,那時,除了聯系團隊義工,咨詢他們善款募集、發放程序,還專門向我要捐助的青海共和縣中學的校長了解情況。” 直到有一天,她收到了第一封來自3100多公里外的來信。寫信的人有個好聽的名字,叫伊西求措。小姑娘在信中用稚嫩但端正的中文,一筆一劃地寫道:“祈愿您健康長壽,我在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永遠等著與您相見的日子——您再造的女兒。” 一朵永不凋謝的格桑花 “格桑花”,在藏語里的意思是“美好和幸福”。 而黃金鳳,她一直珍藏著一朵永不凋謝的格桑花,它被一針一線親手勾畫,做成色澤艷麗不會泛黃凋零的鞋墊,跨越數千公里送到黃金鳳手上。 一朵永不凋謝的格桑花 那是來自一位手工技藝高超的藏族老人,為了感謝遠方的好心人對孫子求學之路的資助,親手勾勒而成。熬滅了幾盞油燈,又密密地縫進了多少愛與恩。 17年里,關愛始終在東部沿海與西北山區之間傳遞,書信與明信片厚度已經達到20多厘米。還有黃金鳳為即將小升初孩子買的新書包和書籍、為女孩子們買的漂亮衣服、城市里孩子時興的鉛筆盒,她的孩子們也要有。 而孩子們也時刻惦記著他們的黃媽媽。考上了大學,有了手機,孩子們在信中獲得了黃金鳳的聯系方式,從此開啟了另一種更為快速便捷的交流。她們通過視頻述說自己的學校趣事,商量報什么專業、考什么學校。 信紙泛黃,手機換代,當年的小姑娘,也已經成為笑顏如花的新娘。黃金鳳的21個孩子,有的成為醫生、護士,有的成為人民教師,回到家鄉,像她的黃媽媽那樣,將求學的希望,重新在大山里點亮。 一場以愛為名的接力傳承 在母親多年捐資助學的影響下,黃金鳳的親生女兒潤玥也耳濡目染,從小就十分懂事。知道母親省吃儉用,是為了讓遠方和她一樣大的孩子們有書讀,所以養成了攢零花錢的好習慣,還想要在暑假的時候,代替身有舊疾的媽媽,去見一見這些素未謀面的“兄弟姐妹們”。 黃金鳳資助的首名貧困學子,后來也成為一名臨床醫學的在讀生,他深深感激黃媽媽對他的關愛,從大學期間就利用課余時間做義工、當志愿者,把無私的愛傳遞給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時光荏苒,17年過去,黃金鳳的事跡也漸漸被大家知曉,身邊的同事在敬佩之余,也紛紛身體力行加入到公益事業中去,有的捐資,有的選擇出力,勸回了一個又一個放棄學業的鄉村女孩,也帶動了一片女職工的愛心接力傳承。 截至2023年,國網明溪縣供電公司已有7名職工加入“愛心助學”志愿服務團隊,共幫助29名困難學子募集、申報助學補貼6萬余元。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