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月23日報道(本網記者 劉惠萍 通訊員 方靜)1月17日,三明將樂縣人民法院召開新時代“楓橋式人民法庭”創建工作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將樂法院介紹了“擂茶調解法”的具體做法以及工作成效。據了解,2006年,將樂法院南口法庭創建“擂茶調解法”。十八年來,南口法庭將客家擂茶文化融入矛盾糾紛防范化解工作中,不斷完善升華,形成“擂茶”“喊茶”“話茶”三步調解法,并從中提煉“禮”“合”“和”“清”四字要義。 近年來,南口法庭致力打造“山水楓橋·擂茶法庭”,以爭創新時代“楓橋式人民法庭”為契機,從濃濃茶香中找到一把定分止爭的“密鑰”,實現了從消“已病”到防“未病”的跨越。 以“擂茶”消“已病” “感謝法官幫助我們調解,也感謝乙公司如約給付我們款項,期待我們繼續合作。”甲公司負責人陳某激動地說道。 甲公司與乙公司因合同糾紛訴至法院。承辦法官李全華了解情況后,邀請雙方當事人一同來到法庭“擂茶調解室”開展調解。“今天,我們先不談案件,你們二位再合作一把,一起來擂一缽擂茶。” 調解室內,一人扶穩擂缽,一人兩手握住擂茶棍,不久,一缽擂茶便擂好了。 李全華法官(右二)借助擂茶過程中體現的“合”字,促使雙方達成和解。 “做生意就像擂擂茶,講究合作,其間難免磕碰,但配合默契,終將擂出一缽清冽甘爽的擂茶,實現共贏局面。”李全華法官一邊為大家遞上擂茶,一邊通過講法、講理、講情,最終促使雙方達成和解。 李全華介紹說,擂茶的過程就體現出一個“合”字,借助“合”字,在調解民間借貸、合同糾紛等類型案件時,先讓當事人雙方相互協作擂上一缽擂茶,朋友間或合作伙伴間可以在擂擂茶的過程中,體會到互相幫助、默契配合對實現目標的重要意義,推動了案件的順利調解。 以“喊茶”治“微病” 小李和小孫是十幾年的老鄰居,近日,因為生活小事鬧到法院。 “小孫,你擂上一缽擂茶,喊上周圍鄰居到你家坐坐,別忘了把小李叫上,我們在你家調解。”李全華法官想借助小孫家請喝擂茶的契機,讓周圍鄰居幫忙一起做調解工作,促使雙方在濃濃茶香中提壺寬心,化解矛盾于無形。 南口法庭庭長李全華(右二)到群眾到家中進行調解。 “喊茶”,實際上就是喊人來家里喝擂茶。將樂人無論何時、何事都有喊人喝擂茶的習俗,而且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喝擂時不得在主人的茶桌上爭吵,否則就是失禮,必須以禮相待。借助“禮”字,法官通過邀請雙方當事人家中的長輩、村里的黨員干部、人民陪審員、人民調解員,與當事人以喝茶閑聊的方式讓雙方冷靜下來,為開展調解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工作閑暇之余,“擂茶法庭”的庭長李全華總喜歡到轄區群眾家中喝上一碗擂茶。“擂茶文化體現了將樂人民純真的情感,我們通過將‘喊茶’的方式開展調解,才能真正走進百姓的心頭,解決群眾的困難。”李全華說道。 以“話茶”防“未病” “今天我們大家聚在一塊喝擂茶,是為了一起解決大家關心的物業管理問題。”去年12月25日,南口村正在舉行這樣一場“擂茶議事會”,使得業主們得到了滿意的答復。 “‘擂茶議事’這樣的形式,我覺得非常好,法官下到基層聽民聲、解民憂,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解決在訴前,讓老百姓少了到法院打官司的麻煩,也減輕了訴累。”家住南口村的特邀調解員揭某說道。 南口法庭擂茶調解室中,當事人了解擂茶調解法。 為進一步推動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將樂法院在全縣46個村(社區)掛牌成立“擂茶評法室”,聘請當地鄉賢作為特邀調解員,發揮其“地熟”“人熟”“事熟”的優勢,以“話茶”的方式,引導當事人閑話家常、追憶往昔、交流思想,拉近雙方距離,將矛盾糾紛止于訴前,得到了廣大群眾的充分認可。2023年以來,南口法庭運用“擂茶調解法”調解各類糾紛121件,調解成功率高達80%,將大量矛盾化解在基層,筑牢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第一道防線”。 “客來敬茶,請喝擂茶是將樂最普遍、最隆重的待客禮節。我們將擂茶文化融入案件調解之中,實現‘消已病’‘治微病’‘防未病’的良法善治局面,傳承了‘閩學鼻祖’——楊時提倡的‘中庸之道,和諧天成’的理念,真正從源頭上減少訴訟案件。”將樂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張文旺說道。 新征程上,將樂法院南口法庭將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切實將傳統文化融入審判工作中,踐行司法為民的理念,做到社會矛盾預防在源頭、化解在訴前,為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有力司法保障,繪就人民法院暖民“新楓景”。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