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3月7日訊(本網記者 劉惠萍 肖曉敏)3月6日,三明市明溪縣王橋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建設現場,10余名施工人員正在鋪貼生態停車場植草磚及種植綠化苗木。 唱響明溪生態新篇章,該項目被列為2024年省重點項目,總面積383.9公頃,分三期建設。總投資9833萬元的一期項目建成后,建設有游客服務中心、鳥類文化交流中心、觀景平臺、生態停車場、步道等工程,目前已完成游客服務中心、觀鳥塔屋面澆筑等。 項目建設現場。明溪融媒體供圖 “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的建設,就是通過生物棲息地恢復、自然教育、生態旅游、生態產業協同發展的復合型生態修復建設,打造鳥類多樣性集中展示重要窗口,實現鳥類棲息地保護修復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融合發展。”明溪縣林業局黨組副書記楊永生接受東南網記者采訪時說,就是重塑該區域多元植被類型和生境,恢復森林一濕地一農田復合型生態系統功能,構建人鳥和諧、人與生態和諧畫面,實現人賞鳥的同時,鳥也可以觀察人的“人鳥相觀”的物種互動。 明溪縣巧借綠色生態,做活觀鳥經濟,真正做到了讓候鳥“歸去來兮”。東南網記者了解到,明溪縣處于東亞——澳大西亞國際候鳥遷徙通道上,是亞洲東部鳥類遷徙的重要停歇站和夏候鳥的重要繁殖地,記錄有野生鳥類337種,國家Ⅰ、Ⅱ級保護鳥種76種,有黃腹角雉、白頸長尾雉、斑頭大翠鳥等30多種明星或高光鳥種,獲評“中國黃腹角雉之鄉”。近年來,明溪縣把發展生態雙鳥產業納入全縣經濟高質量發展“四大版塊”之一,區劃建設了5大觀鳥區域和多條精品雙鳥旅游路線,打響“觀鳥觀自在”品牌,成為國內外重要觀鳥基地。 項目建設現場,楊永生介紹說,該項目投用將根據不同鳥類的“偏愛”,為它們“量身定做”生活環境,讓途經此地的候鳥留下來,進而推進明溪鳥類多樣性,同時將鳥類棲息地保護恢復與觀鳥產業、森林康養、自然研學充分融合,助推生態旅游業、服務業等第三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離開項目建設工地時,成群的鷺鳥飛入眼簾,記者觀賞到了“一行白鷺上青天”的生態美景,甚是壯觀。不久后,明溪縣便可實現人來鳥不驚,“人鳥相觀”的場景……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