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輝展示自己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等。 見有客到訪,倆人熱情地招呼著一起喝茶。閑談間,周明輝驕傲地展示出自己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今年1月份,我申請到了居民身份證,我現在是正式的后樓村村民了!感謝祖國對臺灣同胞的關愛與照顧!”62歲的周明輝來自臺灣宜蘭,1991年,他順著改革開放大潮到深圳經商,2014年定居尤溪,一住便是10個年頭。 從臺灣到尤溪,跨越山海而來,緣起何處? 改造美麗庭院 52歲的曾云清是洋中鎮后樓村人,2013年,她與周明輝因網絡結緣。 夫妻倆侍弄庭院 “那時,她帶著我游覽了尤溪的朱子文化園、九阜山等景點,漸漸地,我就喜歡上了這座山美水美的小城。當時,她在城區一所學校擔任音樂教師,2014年結婚后,我們倆就一起在尤溪城區生活。”周明輝說。 2016年,懷著對家鄉的熱愛,曾云清申請將工作調到洋中鎮,在照顧年邁父母的同時,推動當地音樂教育事業發展。為支持妻子,周明輝隨同從城區搬至后樓村長住。 “我原本計劃退休后,在浙江找一處有小橋流水的地方過田園生活。但既然回到家鄉,那我就盡力在這片土地打造一個美麗家園。”曾云清說。 夫妻倆在保留自家老宅原生態的基礎上,親自動手,在院子里建門廊、搭茶亭、設柵欄,種上楊桃、芭樂等果樹,以及紫藤花、吊蘭等花草,并用竹匾、老木桌、陶罐和布畫等搭景,傾力打造美麗庭院。 “小院名為‘清輝竹院’,‘清輝’是取自我們倆名字中的各一字。”周明輝笑道。 在清輝竹院里,夫妻倆不時舉辦小型音樂會,烹茶邀請親朋齊歡。漸漸地,小院有了知名度,吸引不少游客前來打卡拍照。 2021年至2022年間,清輝竹院相繼獲評省市縣美麗庭院,曾云清、周明輝家庭還獲評“2022年福建省綠色家庭”。 “這些年來,隨著人口流失,鄉村逐漸沉寂,失了煙火氣。鄉村振興亟需吸引年輕人和技術回歸,所以,我們想將美麗庭院作為一個窗口,挖掘鄉村本身的價值,然后慢慢影響大伙一起參與鄉村建設。”曾云清說。 開展鄉村公益 在打造美麗庭院,體驗鄉村愜意生活的同時,夫妻倆還開展捐資助學等公益活動。 夫妻倆教學生彈吉他 “小時候由于家里條件差,我沒能學習喜歡的樂器。如今,考慮到鎮村學校的音樂教育和設施有限,所以,我們想捐贈樂器,助力完成鄉村孩子們的美育課程。”曾云清說,音樂可以滋養孩子們的心靈,有利于發展記憶力、思維力等。 自2021年起,夫妻倆相繼4次給后樓小學、尤溪一中洋中分校捐贈鋼琴、吉他、非洲鼓等樂器,總價值達20多萬元,并開設音樂教室,義務授課。 “她在后樓小學每周教1節鋼琴課,我在洋中分校每周上2節吉他課。一學期結束后,一個班里至少有10名學生能較好掌握音階、彈奏手勢等,還有學生能彈奏《小星星》等曲目,我們感到很欣慰。”周明輝說。 同時,對于村里的困難群眾,夫妻倆不時前去看望,并送上米面糧油以及愛心紅包等。去年,后樓村有一位學生考上了縣重點高中,但因家里經濟困難,無力支撐上學費用。曾云清得知后就發動親朋好友捐款,終為孩子籌得一筆上學資金。 “我父親也是一名教師,他在世時時常關心幫助困難學生和孤寡老人等。潛移默化下,我認識到做公益并非要等到有錢的時候,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為社會做有意義的事情,哪怕只是說一句溫暖的話也能幫助到對方。”曾云清說。 盼兩岸春暖花開 在周明輝的眼里,臺灣宜蘭是個很美的地方,三面環山,一面朝海,有山珍海味,還可以泡溫泉……“想念家鄉的時候,我就會煮菠蘿苦瓜雞肉湯等臺灣菜肴。臺灣菜經常使用香料九層塔,尤溪沒有這種植物,我就自己栽種,以留住鄉味。”周明輝說,他已經有7年沒有回過臺灣了。 夫妻倆在庭院里唱歌 平潭海峽公鐵大橋于2013年11月13日動工建設,2020年12月26日全面投用。這個消息對于夫妻倆而言是莫大的驚喜。 “我們一直盼望著兩岸早日實現和平統一,然后,我們就可以沿著平潭海峽公鐵大橋,通過坐動車,甚至是開車的方式去臺灣。”曾云清憧憬道。 此外,夫妻倆還積極參加朱子誕辰紀念日、海峽論壇兩岸民族攜手共向未來等系列活動,以推動兩岸間相向而行、雙向奔赴。 “我們倆想成為兩岸一家親的牽線人,眼下正計劃借助音樂,建立起洋中與宜蘭學校的溝通橋梁,通過打造兩地姐妹聯誼學校,實現兩岸同胞手牽手,同心共圓中國夢。”曾云清說。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