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5月30日訊(本網記者 肖曉敏 通訊員 陳華 余作河)東南網記者從三明市水利局獲悉,5月27日,寧化縣水土保持中心與興業銀行寧化支行舉行水土保持碳匯綠色金融合作簽約儀式,全國首單水土保持碳匯綠色金融貸款正式落地。這是全國首筆水土保持碳匯開發掛鉤貸款,授信額度200萬元,通過項目運營企業實施水土保持碳匯開發與金融機構綠色金融貸款利率掛鉤的形式,靈活運用綠色金融貸款用于開展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水保林培育、封禁管護等水土保持工作,有效引導和激勵社會資本參與水土保持項目碳匯開發、測算、交易。 該筆業務的落地,是圍繞“雙碳”戰略,推動綠色金融與水利建設融合互動的發展創新,也是三明探索建立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拓寬“兩山”轉化路徑的具體實踐。 寧化縣曾是福建省最嚴重的水土流失縣之一,當地有句諺語形象地描繪流失地的貧瘠情況:“一無毛、二無皮、三無肉、只剩光骨頭(母巖石)。”多年來,在水利部、福建省水利廳的支持和指導下,市、縣高度重視水土流失治理,2011年到2022年共在寧化縣投入6.9億元,治理90余條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積超過800平方公里,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減少流失率等綜合指標位列全省各縣(市)前列,成為粵閩贛五市十四縣減少流失面積最多的縣;全縣水土保持率從2011年的85.2%提升到2022年的91.03%,并成功獲評全國首批“國家水土保持示范縣”“國家級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 寧化縣生態環境的改善提升是三明積極推進水土保持工作的一個縮影。近年來,三明市牢固樹立和踐行“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理念,主動適應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新要求,因時因地制宜、分類分區施策,特色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日漸完善。泰寧縣依托全國森林康養試點打造大金湖水土保持科教園,推動旅游康養資源與水土保持科普宣傳教育的綠色融合,帶動文旅康養、休閑度假、水美經濟等業態落地生根;大田縣對不同的礦山實行分類治理,打造公園、工業園、物流園、田園、家園“五園”模式,有效改善礦山生態環境,實現綠色發展;將樂縣常口村、沙縣區俞邦村牢記“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囑托,畫好“山水畫”,做好山水田文章,以水土保持助力美麗鄉村建設,推動生態效益轉化為“美麗經濟”,探索出山區綠水青山轉化為生產力的新路徑和方法。“十四五”以來,三明市實施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99.77萬畝,占下達治理任務的106.32%,連續五年在全省水土保持目標責任考核評估中獲評優秀,進一步守護了閩江源頭良好生態。 下一步,三明市將持續積極探索水土保持碳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新模式、新路徑,拓寬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換通道,引導和激勵多元社會力量參與水土保持碳匯開發、測算、交易研究,為水土保持事業發展再上新臺階注入新動力。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