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居敬,元代尤溪縣廣平村(今大田縣廣平鎮廣平村)人,因編撰《二十四孝》而揚名于世,書中概述了我國古代二十四位著名孝子的孝行故事,成為古今孝廉的典范。書中故事通俗易懂,情節感人,廣為流傳,成為數百年來中國普及孝道的通俗讀物,并傳播至日本、朝鮮、韓國、新加坡、越南等國,成為其國民“孝”行教育的教材。在他的出生地廣平鎮,孝親敬老代代相傳,近年來,廣平鎮也積極弘揚郭居敬孝文化精神,打造孝文化品牌,不斷為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注入“孝動力”。 以孝為先,推動城鄉“內外美” 在大田縣,“二十四孝”文化隨處可見——巖城廣場“二十四孝柱”、均溪河濱棧道“二十四孝”浮雕護欄、縣政府圍墻“二十四孝”文化墻以及鳳凰廣場“新二十四孝”文化公園等等場所。 據了解,自2009年起,大田縣就著手把“二十四孝”文化融入市政建設、和美鄉村建設、青少年傳統文化建設、公民道德建設、養老服務等領域,大力傳承弘揚郭居敬“二十四孝”文化;成立郭居敬孝文化研究會,開展“孝老愛親”道德模范評選活動、郭居敬孝文化宣傳周活動、郭居敬誕辰紀念活動,成功推動二十四孝故事入選《中華孝道》(二)特種郵票等;舉辦全縣“十佳小孝星”評選活動,將孝星孝行故事編印城學校課外讀物……與時俱進地創新孝文化宣傳形式,把孝文化“種”進群眾心里,推動城鄉“內外美”“持續美”。 居敬書院 廣平鎮人民政府供圖 都說婆媳關系是天底下最難處的,第一屆孝老愛親道德模范謝金蓮不僅結婚以來始終與公婆一起生活,還是大家公認的好兒媳,公婆也把她當作自己的貼心人;第二屆孝老愛親道德模范廖新記,因兄長被狂犬咬傷去世,他一人承擔起撫養胞兄4個年幼的孩子,直至他們長大成人……還有第四屆孝老愛親道德模范張乃揚與王英楂,盡心盡力照顧家里的老人,身體力行詮釋“百善孝為先”的孝道。 在這些孝老愛親道德模范中,還有一位是郭居敬的后人郭立正。他三十年如一日地照顧患病在床的叔叔,用自己的言行詮釋了新時代尊老愛親的含義,接連被評為廣平鎮第一屆、大田縣第二屆孝老愛親道德模范。 1985年,郭立正的叔叔郭兆時患病臥床不起,無人照料,他一度絕望欲死。此時,身為侄兒的郭立正毫不猶豫地承擔起了贍養之責。 “孝順老人是我應盡的責任。”郭立正說,自己的家風家訓就是要孝親敬老。每天他都幫叔叔穿衣、洗漱、喂飯、按摩、通便,一天又一天地重復著這些繁瑣的動作,無微不至,毫無怨言。叔叔因為久病在床,有時心情不好,甚至絕食輕生,他就請假日夜陪伴,耐心勸導。他還在車站邊上給叔叔找了個攤位,賣些草藥,從那之后,叔叔心放開了,臉上也有了笑容。 2008年,73歲的叔叔因腦出血生命垂危,郭立正丟下工作立即將叔叔送往醫院搶救,醫療費用高昂,積蓄不夠,他就到處借債;住院需人看護,他就與妻子放下工作,日夜在醫院細心照顧。2013年,患病多年的叔叔安詳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孝老愛親,知易行難。三十年來,為了悉心照顧叔叔,他和妻子從未出過遠門,用三十載言行徹底改寫了“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句話。 “目前,我們廣平鎮已連續評選出四屆孝老愛親道德模范39名,入選福建省最美家庭2戶,廣平村被評為省級家風家教示范基地。”據廣平鎮宣傳委員王曉華介紹,近年來,當地還將孝文化融入整治高價彩禮、大操大辦、薄養厚葬等工作中,樹立宣傳移風易俗典型;2023年舉行古裝漢劇《孝道傳人郭居敬》首映儀式、實施孝道文化長廊文明實踐點提升工程,開展新思想理論宣講、家風家訓實踐、第五屆銀杏孝文化節等文明實踐活動9場,用孝文化特色“點亮”文明新風。 以孝鑄魂,培養人才為國盡忠 在家盡孝、在外則為國盡忠。深厚的孝文化底蘊是廣平鎮的魅力所在,這里有孝老愛親好榜樣值得學習,在外的體育健兒也同樣出彩——自由搏擊運動員田杰、世界舉重冠軍張杰、皮劃艇隊隊員林文君,還有女子舉重隊隊員鄧薇等,他們弘揚中華體育精神,頑強拼搏、為國爭光。 “當時我們發現她對體育方面感興趣,就鼓勵她應該往體育方面發展,支持她的興趣。” 談起亞運會冠軍林文君,其父親林其隆話語中充滿了自豪。 從小在傳統孝文化熏陶下的林文君也是耳濡目染,總是想著要在家盡孝、為國盡忠。 林文君(左)在比賽中 廣平鎮人民政府供圖 2023年,林文君獲得杭州第19屆亞運會皮劃艇靜水女子200米單人劃艇冠軍以及女子200米雙人劃艇冠軍。 “女兒是個孝順的孩子,以前家庭條件很不好,連一間像樣的房子都沒有,是她進了國家隊以后,拿自己的獎金回來補貼家用,家里的狀況才慢慢轉好。”林其隆說道。 自從參加國家隊以后,林文君回家陪伴父母的機會更少了,但她爭取每年都抽時間回家看望父母。每次參加比賽,只要媒體有現場直播,林文君也一定會把直播的鏈接轉發給父母,不讓家人錯過觀看自己的每一場比賽。林文君的弟弟林長津考上了大學,林文君還用自己的獎金承擔了他的學費和生活費。 “最近一次見到女兒,還是她獲得亞運會冠軍回鄉那次。最近,她都在波蘭備戰巴黎奧運會。”林其隆希望女兒參加奧運會能夠平安順利。 據了解,從古到今,廣平鎮走出了無數文人志士、政界要員、商界精英,近當代涌現出如林芝榮、余光斗、鄭春龍、林韶光等一批批杰出人才——為改善家鄉教育落后局面,鄭春龍與林韶光等人共同創辦公立廣平小學(現為廣平中學),鄭春龍被推選為該校校長,在他的領導下,這所學校逐漸發展起來,吸引了更多孩子們接受教育;林芝榮對社會公益事業從不吝嗇,在清道光晚期,縣里發起集資重新修建文廟的工程,他捐了大筆的資金,保障工程順利建設,并對工程的資金管理非常嚴格,賬目分毫不爽,公正廉明,贏得了大田人民的廣泛贊譽。 此外,據統計,新中國成立以來,廣平鎮考取清華北大著名高校的達20余人。 以孝賦能,拓展茶旅融合發展路徑 “我將自己的茶品牌與孝文化相結合,推出了這款五龍孝茶,目前這款茶遠銷海南省等地,年產值約80萬元。”廣平鎮元沙村原村主任、茶農張玉誼說。 2000年8月9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省長的習近平同志來到廣平鎮元沙村五龍山,順著茶山小道往上走。到了茶山上,放眼翠綠的茶園,習近平同志特別囑咐,大田要以茶產業為抓手,茶產業要向生態、綠色、有機方向發展,向深度加工發展,提升茶葉質量,打響本地品牌。 元沙村茶園航拍圖 廣平鎮人民政府供圖 當時也在調研現場的張玉誼抓住有利機遇,開始投身茶產業,成立誼華家庭農場,從綠茶種植起步,發展綠、紅、白茶100多畝,全年產值達100萬元左右。目前,六七十名村民在張玉誼茶園里從事采茶、加工等工作,家門口就業給當地村民增加了一定的收入。“光工資一年我就得投入近20萬元。”張玉誼說。 “當時也是想著父母在不遠游,我們這里六七十年代就開始大面積種植茶葉了,自己也有種茶經驗,于是最終選擇留在家鄉從事茶產業。”張玉誼說,當時元沙村以種植綠茶為主,為了多開發市場所需的產品,他帶頭在全村第一個制作鐵觀音,之后主動推動“綠改紅”,生產紅茶,目前又延伸生產白茶等。 “我們這里是孝道故里,接下來,我打算將茶產品與‘二十四孝’文化相結合,推出二十四泡的孝文化茶產品,打響我們本地五龍孝茶品牌。”張玉誼說。 據了解,近年來,廣平鎮踐行“茶產業向生態、綠色、有機方向發展”的重要囑托,持續抓好茶園標準化管理和茶葉品牌創建,“五龍山”茶葉獲綠色有機雙認證。目前,大田全縣有茶園面積10萬畝,涉茶人員10萬人,茶葉加工廠1310個,年加工毛茶1.62萬噸,全產業鏈產值達40億元。 與此同時,當地還積極爭取鄉村振興專項資金和省科技廳、省進出口銀行的支持,融入孝道文化、茶文化、福文化等,先后實施茶鄉科技小院、福文化公園、茶園民宿、茶事體驗區、茶葉晾曬場、道路“白改黑”、冠軍道體育文化提升等項目,著力拓展茶孝旅融合發展路徑。 大田縣郭居敬孝文化研究會會長郭立新表示,下一步,大田縣還將在硬件方面,比如規劃將廣平蓮花山建設成為居敬公園,建設郭居敬紀念館、孝文化產業園等;在軟件方面,用好居敬書院、郭居敬研究院、百香詩院等場所,積極開展孝道文化宣傳,著力提升青少年文化傳承、公民道德水平等;同時積極推動郭居敬“二十四孝”詩選及憐目唱本籌備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此外,記者還了解到,2023年6月,“大田縣廣平鎮廣平村”等16個村被確定為全市首批“閩學村”,三明市社科聯為此提出打造大田縣廣平閩學文化精品示范村,并提供《大田廣平孝文化建設方案》,與廣平村簽訂黨建結對共建書,向廣平村贈書,有力推進精品示范村工作開展。同時,協助推動廣平村成功入選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并獲350萬元專項資金補助。今年5月17日,市社科聯還組織赴廣平村對接“孝文化傳承發展與當今價值”研討會、組織孝道文化采訪、推進閩學村典型案例收集和協助對接孝文創石雕項目等事宜。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