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6月3日訊(本網記者 蔡曉卿 通訊員 肖丹 陳道波 文/圖)當無盡的夏天來臨時,三明尤溪縣八字橋鄉的百畝繡球花田也迎來了盛放期。5月底,走進這片繡球花田,一眼望去,滿山皆是藍色的碩大花型,還有不少粉的、黃的、紫的花朵點綴其間,葉片之間無數鮮嫩的小花瓣簇擁枝頭,看起來清雅又迷人。 繡球花田 胡栩和何小玲是一對90后夫妻,也是這片花田的經營者。歷經4年多,二人在這片土地里相繼種上了月季、繡球等花朵以及桑葚等果樹,還挖起了魚塘,翻新了老屋,在深山里追逐田園夢,繪制青春畫卷。 重返鄉村逐夢田園 胡栩來自三明市大田縣,何小玲來自龍巖市,二人大學畢業后就到廈門市工作。 “我從事工程項目類工作,妻子是活動主持人。工作了幾年后,我們倆都感覺很累,就商議著回農村老家待幾天,好好休息一下。”胡栩說,村里的生活節奏很緩慢,沒有聚會,沒有應酬,日子過得簡單而快樂。 當時,國家在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振興,喜歡鄉村生活的夫妻倆便想在村里打造一個休閑旅游田園綜合體,過向往的生活。 夫妻倆查看繡球花長勢 “我家在大田縣奇韜鎮,選中的地點就位于奇韜鎮與尤溪縣管前鎮、八字橋鄉交界地帶,車程都在15分鐘范圍內,經莆炎高速去三明市也只要40多分鐘,交通便捷。”胡栩說,最終,他們選中了位于尤溪縣八字橋鄉下畬村的一處山地,并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流轉了百畝土地。 2019年9月,夫妻倆在這片山地種上了近百畝的繡球花。 “我們種的叫無盡夏,是繡球中的一個變種,屬多年生植物,花期長,蟲害少,好管護。因它的花期從晚春到夏秋綿延不斷,長達3個月,由此得名。在花田里,還能見到野兔、雉雞等動物。”何小玲說。 為了打理這片繡球花田,夫妻倆每年都要投入20多萬元,雇工人除草、剪枝等。其間,由于繡球花長得過于密集,還曾銷售了一些花苗。 “在建設田園綜合體的過程中,八字橋林業站幫助解決了花田的滴灌問題,并提供了技術指導等服務。當地供電所還給解決了用電問題。”胡栩說。 繡球花 2021年,繡球花田迎來盛放期,吸引了周邊群眾前來賞花。“我們的花田不收門票,不少群眾路過看到滿山花開就來欣賞,一傳十,十傳百,就吸引來好多游客。然后,我們就提供華服禮服出租,讓游客打扮美美的在花田里拍照。”何小玲說。 醞釀建設綜合體 隨著來賞花的游客越來越多,夫妻倆決定修建一個旅游集散服務中心,供游客休息。 在繡球花田附近,有一棟破舊的十扇門老屋,占地面積2200平方米。2022年3月,夫妻倆開始將其改造成旅游服務場所。 “我在保留原房屋框架的前提下,更換了七八根壞掉的柱子,為了采光拆掉了墻體,翻蓋了瓦片,新鋪設了水電等,全屋僅釘子就用了1噸多。”胡栩說,由于沒有專業團隊,運營、工程等事情都得自己一邊摸索一邊干。 旅游集散服務中心一角 此外,夫妻倆還流轉了15畝地,陸續種上了石榴、黃桃等果樹。在繡球花田里預留了露營地,還在周邊建起了魚塘。 “今年年后,旅游集散服務中心已基本建成,陸續接待了一些來自周邊鄉鎮的游客,周末時還有客人攜家帶口來露營。”何小玲說,最初,雙方父母都反對他們回村,隨著項目漸有起色,長輩也就慢慢接受了。 “原先招的一名廚師因在山里待不住辭職了,我只好自己掌勺,這幾天,為了豐富一下菜單,我還學會做烏米飯了。你看,我的手還被烏葉染成了青色。”胡栩伸出雙手笑道,“在村里招工很難,只得自己身兼多職,當廚師,當花農,開鏟車清理魚塘,還得會修拖拉機……我已經發展為一名復合型人才了。” 對于夫妻倆而言,資金是眼下面臨的難題之一。“去年,僅工人工資一項就花了70多萬元。截至目前,建設整個田園綜合體已投入385萬元。因此,我們也向銀行貸了一些錢。現在就希望待田園綜合體正式營業后能盈利。”何小玲說。 眼下,夫妻倆正抓緊完成旅游集散服務中心的改造收尾工作,完善基礎配套設施。“待老屋改造完成后,我們計劃將周邊的永仙峰、五仙山等風景串珠起來打造成一條旅游線路,讓游客能邊住邊玩。同時還計劃培育繡球花苗出售,新增陶藝體驗課程,開展大自然學堂研學等項目。”胡栩說。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