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8月13日訊(本網記者 劉惠萍 通訊員 吳海珠)三明2024年全市短視頻大賽7月正式啟動,面向社會各界廣泛征集作品,目前已收到的作品內容豐富,涉及文化傳播、產業發展、鄉村振興等主題,進一步展示三明網絡文化的繁榮發展。 正值全國生態日在三明召開,網絡文化節入選了一批與生態相關的優秀作品,已推出將樂縣融媒體中心的《山水的情書》,永安市融媒體中心的《綠色轉型,重汽先行》,從不同角度切入,詮釋各自領域如何踐行“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理念。各類作品的陸續推出,讓全國生態日氛圍感“拉滿”。其中,東南網記者關注到,三明市永安檢察院投稿了《以檢察之名 守護萬物共生之美》與《筑夢綠水青山 不負青春芳華》,以視頻的方式介紹了“檢察+生態”的具體創新做法與工作成效。本期,一起了解永安市檢察院如何用“檢察+”力量護一方青綠。 燕城大地,滿目青山。作為我國南方重要的集體林區和生態屏障,永安森林覆蓋率達82.23%。守護好這一方青綠,永安市檢察院主動作為,在一體化履職、機制化協作、多元化普法中彰顯法治擔當,書寫追青逐綠的檢察答卷。 一體化履職護綠 在生態公益林內,一排排生態修復補種后的樹苗隨風輕擺,散發出勃勃生機。但一年前,李某為獲利使用油鋸擅自將這里屬國家級生態林的杉木砍伐,并賣給木材加工廠。 按照法律規定,李某盜伐林木的行為將面臨拘役或者有期徒刑,并處罰金的刑事處罰。但受損的生態環境如何修復?永安市檢察院對本案提起公訴的同時,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編制生態修復作業設計方案,訴求李某承擔生態修復責任。 在生態修復基地開展植樹護綠活動。陳建衛 攝 李某補種苗木后,永安市檢察院還聯合林業局等部門進一步跟蹤補植復綠情況,督促李某加強對樹木日常的管護,確保補種樹苗成活率達到85%以上。對毀林、占地等破壞森林生態環境和資源案件,永安市檢察院打出“刑事檢察+公益訴訟+行政檢察”組合拳,推進懲治犯罪與修復生態、糾正違法與源頭治理的有機統一。 機制化協作護綠 要加強野生動植物聯合保護、加強森林災害聯防聯控、防范松線蟲害、加強跨區域案件查處……今年4月,永安、清流兩地檢察院、林長辦聯合簽署濕地生態環境保護框架協議,形成多部門、各環節“一體化”森林生態資源保護共識與合力,也賦予了“林長+檢察長”機制更深層次的內涵。 開展古樹名木保護公益訴訟專項監督活動。陳建衛 攝 早在2021年,永安市檢察院與市林長辦公室建立了“林長+檢察長”協作機制,掛牌設立派駐林長辦檢察聯絡室,會簽《關于建立“林長+檢察長”協作機制共同推進森林資源保護的意見》,協同開展林業生態保護治理。 機制建立以來,先后召開聯席會議26次,開展聯合巡林32次,移送線索18條,共同推動解決古樹名木保護、野生動植物保護、涉林行政執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銜接等突出問題。 多元化普法護綠 “個人所有的林木也屬于國家森林資源的一部分,采伐林木亦不可‘任性’,要按照規定辦理林木采伐許可,否則將如今天的李某一樣,受到法律追究……”檢察官在一起濫伐林木案巡回公訴時,開展法庭教育,以案釋法說理,引導群眾認識無序砍伐林木的社會危害性和刑罰嚴厲性,最大程度實現“辦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普法宣傳效果。 近年來,永安市檢察院通過案件辦理等方式追繳生態修復費,與林業局等多部門聯合實現異地修復造林250余畝,打造了2個生態修復示范林。充分發揮示范林在生態修復、法治宣傳、警示教育等方面的效用,通過創作檢察法治手繪墻、開展生態保護香樟課堂等方式,讓群眾沉浸式感受生態保護的重要性。 開展生態環保法治宣講。陳建衛 攝 依托構建的普法宣傳機制,利用野生動植物保護日、植樹節、國際森林日主題宣傳活動等節點,聯合開展森林防火、野生動植物、生態環境公益保護等方面宣傳活動,現場接受法律咨詢,讓群眾充分認識到森林資源、野生動植物保護的重要性,形成關心愛護森林、參與保護森林的社會氛圍。 一江清水永安流,青山處處是擔當。永安市檢察院強化檢察履職促合力,攜手各方持續助力永安藍天永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三年來,永安市檢察院辦理涉林刑事案件38件,辦理涉林公益訴訟、行政檢察案件25件,督促恢復被損毀、非法占用的林地52.34畝,追償林木損害賠償金、植被恢復費、碳匯損失費等59萬余元。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