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臺青年營地。東南網記者練為泉 攝 “這些作品是采用竹子作為主要材料,希望通過竹結構中數與理的變化體現萬壽巖古與今的發展。”三明學院建筑與工程學院教師劉新煒說。活動以“二十萬年古與今 兩岸青年地景創作”為主題,邀請兩岸學者專家和兩岸16所高校的大學生共130余名參加。選取具有三元區特色的竹材料,創作大地景觀藝術作品,將萬壽巖變成“鄉間藝術館”,擦亮萬壽巖文旅品牌。 從塵土飛揚的“工業圍城”到綠意盎然的文旅小鎮,巖前鎮加速轉換賽道,立足資源稟賦,發揮區位優勢,加快環境整治和文旅融合步伐,摸索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多年來,巖前鎮扎實開展萬壽巖遺址保護和周邊環境治理,關停污染企業、拆除廠房、復綠生態。完成生態復綠8.5萬平方米、水系修復4.2公里。萬壽巖從一座石灰石礦山披上了綠裝,一躍成為福建省唯一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同時,巖前鎮大力推進文旅小鎮建設,借助巔峰智業、中央美院等國內一流團隊,積極開展文旅融合總規、重點項目詳規等63余項設計工作,引入閩光文旅、石探記教育科技等市場主體,打造20個文旅融合項目。萬壽巖文旅小鎮景區被評為4A級景區,生態美了,人氣旺了,越來越多的村民因為萬壽巖吃上了“文旅飯”。 在綠色轉型的道路上,秉承閩臺合作共建美麗家園的理念,萬壽巖遺址所在地的巖前鎮同臺灣鄉建鄉創團隊簽訂“陪護式”服務協議,打造閩臺鄉建鄉創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共同謀劃推進4大類27個閩臺鄉建鄉創項目,共同營運好萬壽巖公共品牌體驗中心,舉辦海峽兩岸大地藝術節,同步委托臺灣團隊設計民宿、兩岸創客驛站等業態性項目。目前已分批入駐55名臺灣大葉大學的學生和13名臺灣鄉建鄉創專家。 逐“綠”而行,向新發展。萬壽巖已成為三元文旅的一張重要名片,吸引著五湖四海的游客,實現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有效轉換。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