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9月18日訊(通訊員 張林勇 雷露微 夏淑珍)晨曦摘菜,黃昏澆水……在寧化縣淮土鎮寒谷村五里亭路邊大棚里,每天都能看到一位高高瘦瘦、膚色黝黑的大叔在忙碌。他就是在寧化創業的臺胞孫嘉璟。 孫嘉璟夫妻在打理山蘇苗。雷露微攝 緣起59歲的孫嘉璟是臺灣苗栗縣人。2005年前,他在苗栗縣經營五金店,從事板材、軸承等產品的加工與銷售。2005年3月起,他到大陸創業,在海南做過電信業、房產業,還在成都開過咖啡廳和茶樓。 2015年底,孫嘉璟和妻子吳敏經朋友介紹來到寧化考察,發現這里的氣候、土壤適合種菜。2016年3月,他從臺灣帶來5000株山蘇苗,在城郊鎮連屋村租下土地,搭建起10個蔬菜大棚,開始試種山蘇。 山蘇,全名臺灣山蘇花,在臺灣全省的中低海拔山區都可以看到它的蹤跡。葉子由中心向四面八方散開,緊密排成鳥巢狀,所以又名鳥巢蕨,是新興的養生蔬菜,老葉能制成茶葉,嫩葉是可口的蔬菜。 山蘇喜溫暖,不耐寒,是一種熱帶蕨類植物,寧化雖是亞熱帶氣候,但一年總有那么幾天霜雪冰凍。 “一斤可以賣到35元?”周圍的村民聽了這位臺灣來的老板介紹,都目瞪口呆,震驚于這和牛肉一樣貴的蔬菜,懷疑這菜能否在寧化種得活,賣得了。 “不會是騙人吧?”孫嘉璟對這個疑惑不置可否。 “臺灣山蘇存活率高,經過一年育苗,移栽后過一年半左右就可以開始采摘,有收成。”孫嘉璟知道,山蘇植株越老,產量愈高,價值越高。這也是他敢在寧化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的底氣。 之后,孫嘉璟和妻子就像呵護孩子一樣,精心打理著10個大棚里的山蘇,期待著豐收。 “種下后的第一次采摘,共摘了30斤,每斤35元,搭車發往廈門。”當年底,孫嘉璟和連屋村村主任、村民分享了1050元第一筆到賬記錄。“我是想用行動告訴大家,臺灣山蘇不僅有市場,還能賣高價。” 奮斗2017年年底,一場突如其來的霜凍打破了平靜,孫嘉璟基地的1500株山蘇被凍死、枯萎。“山蘇的需光性不高,比較耐旱,但怕泡水和霜雪。”孫嘉璟看著剩下的3500株山蘇,心疼之余,他和妻子更加悉心照顧,冬日,注意防寒保暖,平時,減少嫩葉采摘,讓山蘇長孢子、育新苗。 “每片葉子背部都會長棕色的孢子,能為基地提供源源不斷的種子。等到9月至 11月份時,種子會隨風飛揚,隨地發芽,長成一株株小苗,精心培育后就可以大量移栽。”在孫嘉璟夫妻倆的努力下,2020年初,3500株山蘇發展到了7萬株,種植面積40畝。 小苗不斷繁育,需要流轉更多的土地,這在連屋遇到了瓶頸。 “要不去我們村?”張康寧是寧化縣淮土鎮寒谷村干部,在縣城擁有一家餐館,常購買山蘇作為餐館特色菜。得知這個消息后,他向孫嘉璟提出了建議。 孫嘉璟在察看山蘇苗長勢。雷露微攝 當年,在張康寧的牽線搭橋下,孫嘉璟將種植基地搬遷到了寒谷村,成立了福建樺林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經過近4年的發展,他的山蘇種植面積從當初的40畝擴大到100多畝,大大小小的山蘇株數達到了20萬株。 “山蘇可采春夏秋三季,差不多采完過一周又可以采摘一次,一株全年產量300克。”孫嘉璟介紹,采摘只采葉尖三分之一的嫩葉,留下主株繼續生長,即使這么頻繁的采收,仍然供不應求。當下,基地的山蘇除了向當地酒店提供外,主要銷往福州、廈門以及上海等地,每斤35元,產值在160萬元左右。 基地除給當地百姓土地租金,還讓寒谷村村民在家門口就業。 戀鄉孫嘉璟每天的生活都是圍著山蘇轉,早上吃完早餐和工人一起去摘菜,然后將鮮嫩山蘇配送給客戶,下午有空喝茶,傍晚的時候再去給山蘇澆水。茶余飯后,聊到淮土鎮孫姓是寧化客家旺族,他感慨良多。 “母親是客家人,我的祖籍在福建漳州漳浦縣。小時候,長輩們都會說家族的歷史,所以上幾代的名字我都知道。”提起家族,孫嘉璟一臉的自豪。 孫嘉璟的孩子在臺灣做生意,自己和妻子則一心在寧化發展,種植山蘇只是第一步,基地現在還引進了臺灣軟骨鯽魚、臺灣鯛魚已經養殖成功。另外,他在寒谷智能養豬場入了些股,期待在寧化的寒谷村打造集生態豬養殖、萬畝茶園打造、中草藥種植等種養一體的臺灣現代農業創業產業園,提升經濟效益,帶動更多周邊的村民增收。 “愛拼才會贏……” 采訪結束后,孫嘉璟哼唱著這首閩南人耳熟能詳的歌,信心滿滿。“祖輩都是以農作為主,有著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精神。我51歲到寧化創業,3500棵山蘇幸運地讓我發展到這個規模。大陸市場前景無限,我有一個信念,踏踏實實、勤勤懇懇努力把事情做好。”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