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9月26日訊(本網記者 練為泉 文/圖)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中央紅軍長征出發90周年、湘江戰役90周年。 5月13日,以“E路同心聚能量‘四領一促’繪新篇”為主題的三明市第五屆網絡文化節在寧化開幕。自開幕以來,三明市網民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不斷涌現新的作品。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后,中央主力紅軍開始了二萬五千里長征,寧化縣是中央紅軍長征4個起點縣之一,同時也是最遠的出發地。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3萬人口的寧化共有1.6萬名青壯年參加紅軍。參加長征的寧化籍子弟6000多人,大部分浴血湘江,到達陜北僅58人。 三明2024年全市短視頻大賽7月正式啟動,面向社會各界廣泛征集作品,目前已收到的作品內容豐富,涉及文化傳播、產業發展、鄉村振興等主題,其中不乏紅色題材的作品,進一步展示三明網絡文化的繁榮發展,為三明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注入新動力,不斷擦亮網絡強市名片。 上海冷空氣發布的微博截圖。 5月13日至16日,三明市委網信辦組織開展“網絡名人看福建·如畫三明”采風活動。來自上海、福建兩地的20余名網絡名人走進寧化,他們先后參觀考察了寧化縣長征精神教育基地、中國印刷博物館寧化分館、寧化石壁客家祖地、淮土鎮鳳凰山村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翠江鎮紅衛社區、伊秉綬故居、曹坊鎮下曹村紅色革命舊址群等地,沉浸式體驗感受三明獨特生態資源和特色地域文化。有185萬粉絲的“上海冷空氣”博主沈銳發出后“寧化縣長征出發紀念館”的微博圖文后,網友們紛紛評論“永遠銘記紅軍長征的英勇和艱苦。”“緬懷歷史,傳承革命精神。”“看到這就能感受到紅軍戰士們的不屈精神。”…… 深入挖掘革命老區自然景觀、歷史人文、紅色基因,三明向全網推介三明紅色文化和文旅資源。8月27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指導,福建省委網信辦、中國新聞網主辦,龍巖市委網信辦、三明市委網信辦、東南網承辦的紀念紅軍長征出發90周年“而今邁步從頭越——長征路上學黨史”網上主題宣傳福建線活動在龍巖啟動。中央、省市重點新聞網站的20多位記者及高校師生代表等組成采訪調研團,深入三明寧化,踏尋紅軍足跡,聆聽紅色故事,傳承長征精神,展現新時代的長征新畫卷。 9月18 日,來自廈門大學、福建師范大學、福建醫科大學、閩江學院、武夷學院、福州外語外貿學院等高校的二十多位海外留學生、媒體記者和網絡大V匯聚三明市寧化縣,他們走進寧化的知名紅色地標,通過黨史專家和革命先輩后代的講述,在追尋紅色歷史的過程中感受革命先輩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并通過實地調研采訪,深入挖掘當地特色產業發展,探索鄉村振興的創新模式,了解革命老區在新時代的嶄新面貌和輝煌成就,感受長征精神和客家祖地厚重的文化底蘊,體驗老區新貌。 為了更好地吸引群眾前往寧化打卡紅色景點,傳承和弘揚革命傳統和優良作風,寧化縣將結合新中國成立75周年、中央紅軍長征出發90周年等重要時間節點,制作紅色景點打卡路線圖、開發打卡小程序。記者從寧化縣委網信辦了解到,該打卡小程序將于9月30日啟用。 《軍號的傳承》封面。 9月,由寧化縣融媒體中心拍攝的《軍號的傳承》在東南網展播,該視頻講述的是《中國工農紅軍軍用號譜》的故事。存放于三明市寧化縣長征精神教育基地的《中國工農紅軍軍用號譜》印制于1932年,用毛邊紙、黑油墨印刷,是國家一級文物,是目前全國唯一一本保存最完整、正規出版、印刷的紅軍軍號譜,詳細記載著關于紅軍生活、訓練、作戰及部隊番號、職務等340多首曲譜。1930年,年僅15歲的羅廣茂踏上革命道路,在朱德司令員身邊擔任司號員。隨后,在紅十二軍101團任司號員。第五次反“圍剿”初期,又調到紅五軍團43師師部當號長。頻繁的工作調動中,他始終把軍號譜隨身珍藏。1934年,羅廣茂在福建連城作戰時中槍負傷入紅軍醫院療傷。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后,醫院被沖散。他突圍后回到家中,把軍號譜交給母親保存,自己則外出打工躲避抓捕。 解放以后,羅廣茂回到寧化縣家中,詢問母親他這個號譜跟號嘴,由于母親年事已高再加上時過境遷,母親也記不起這個號譜跟號嘴藏在什么地方了,所以這個號譜跟號嘴成為他心中一直的牽掛。后來,羅廣茂在翻建自家的谷倉的時候,在谷倉的底下發現了一個用牛皮紙包著的一個包裹,他就非常激動了,他就意識到這就是他一直想找的那個軍號譜。1975年,羅廣茂聽說寧化縣在籌建革命紀念館,便將軍號譜連同號嘴一并捐了出去。 在《軍號的傳承》片尾,介紹了傳承故事。“和平年代,號聲是信仰的傳承”。武警寧化中隊組建于1950年,至今珍藏著一把陪伴官兵74年的老軍號,該部隊官兵如今用老軍號陸續學習《中國工農紅軍軍用號譜》上的曲譜,接力新長征,鑄就新輝煌。 據了解,三明市將不定期、分類型邀請省內外網絡媒體、網絡名人等來明參訪采風,引導創作更多網絡文化產品,用網民視角、生活話語、網言網語,多角度、全方位、立體化展示三明革命老區自然景觀、歷史人文、發展成就、民生福祉,傳播真善美,講好三明故事。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