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革命烈士余澤鴻、吳靜燾的崢嶸歲月 東南網10月25日訊(寧柳云 文/圖)“奶奶,我們來看您了……”10月10日,位于建寧縣城北部青云嶺的革命烈士陵園,迎來了一群特殊的祭掃者,他們是烈士余澤鴻、吳靜燾的后代,這次他們從上海市出發,跨越近千公里,來到建寧縣,祭掃吳靜燾烈士墓。 吳靜燾烈士之墓 陳震 攝 在烈士吳靜燾墓前,虞曉東、虞曉鶯一行四人難抑激動的心情,他們拂去墓頂的塵土,撫摸碑上的名字,面對墓碑三鞠躬,并深深默哀,然后緩緩上前敬獻鮮花,悼念親人。 “得知奶奶的安葬地之后,我們一直想要來看看您,以前由于各種原因,我們都未能到您墳前祭掃,現在也算是完成了父親的遺愿。”為吳靜燾擺放好鮮花后,烈士吳靜燾的孫子虞曉東哽咽地說。 志同道合 結為革命伉儷 在墓碑前徘徊良久,烈士吳靜燾孫女虞曉鶯眼里熱淚盈眶,談起奶奶吳靜燾,一下子打開了她的話匣子,記憶如潮水般涌出。 “我出生的時候,爺爺奶奶已經去世多年,對他們的記憶大多來自父親的口述。”虞曉鶯說,打從記事起,父親時不時就喜歡和她講起爺爺余澤鴻和奶奶吳靜燾的革命故事。 余澤鴻是四川省長寧縣梅硐鄉人,1903年出生。少年時期聰明伶俐,勤奮好學。6歲入私塾,13歲進長寧縣高等小學,寫得一手好文章。青年時代受到五四運動反帝反封建斗爭的影響,1921年考入瀘州川南師范學校,后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從此走上革命道路。 妻子吳靜燾是江蘇省武進縣嘉澤鎮人,1904年出生。初中畢業后考入南京匯文女中讀高中。當時父親要吳靜燾和一位錢莊老板結婚,她強烈反對封建包辦婚姻,在已經是共產黨員的二哥吳維忠幫助下,毅然脫離家庭,出走上海。 “1924年、1925年,爺爺和奶奶先后考入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成為同學。他們都積極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成為當時學生運動的積極分子,并先后加入中國共產黨。”虞曉鶯回憶道。 在上海學習期間,余澤鴻參與組織訓練上海各大學、中學學生軍,協助周恩來等領導的上海工人武裝起義,曾任上海學生聯合會黨團書記、學生主席團執委、工商學聯合委員會委員,被陳云稱為“上海群眾運動中有名的領導人”。 吳靜燾受到在上海大學任教的瞿秋白、惲代英等人影響,閱讀《共產黨宣言》等馬列書籍和《向導》等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刊物。“五卅”慘案后,她積極參加余澤鴻等組織的上海學生運動,當選上海區勞動婦女運動委員會委員,負責楊樹浦、小沙渡工人區的婦運工作,成為上海婦女運動領導人之一。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事變發生后,上海大學被查封,余澤鴻與吳靜燾轉入地下斗爭。1928年春,經組織批準,二人結為伉儷。吳靜燾以家庭主婦的身份作掩護,隨余澤鴻先后在武漢、上海、天津等地從事革命工作,負責內部秘密工作,接待聯系,傳遞黨內文件,成為余澤鴻的得力助手。 1931年4月,中央特科負責人顧順章被捕叛變,余澤鴻仍留上海,負責黨的干部向蘇區轉移工作。6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向忠發被捕叛變,當時在上海的主要領導人及要害部門都面臨極大危險,余澤鴻冒著危險及時通知周恩來等人轉移,避免了更大的犧牲和損失。8月,余澤鴻同愛人吳靜燾也隨一批干部轉移到蘇區。此前,1930年夏,夫妻倆就將未滿周歲的兒子虞蜀江,送到常州托付給岳父母。初到蘇區時,余澤鴻在瑞金協助鄧小平工作,后調任中共寧都中心縣委書記、南 (豐) 廣(昌)中心縣委書記。 “聽父親說,爺爺給他取名虞蜀江,‘虞’與‘余’同音,‘虞’字內有奶奶吳靜燾的姓——‘吳’,這是父母雙姓的結合;‘蜀’是四川的代稱,代表爺爺余澤鴻故鄉;‘江’是江蘇的簡稱,代表奶奶吳靜燾的故鄉。”虞曉鶯說。 英勇作戰 獻身革命事業 1932年10月,紅一方面軍建黎泰戰役恢復建寧、黎川、泰寧蘇區。1933年1月,建(寧)黎(川)泰(寧)蘇區成立了中共建寧中心縣委,余澤鴻任中共建寧縣委書記兼建黎泰軍分區政委和工農紅軍建黎泰獨立師政委,吳靜燾任中心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婦委書記。 建寧中心縣委成立后,一直處在激烈的戰爭環境中。余澤鴻等始終站在斗爭第一線,率領地方武裝,配合紅軍消滅來犯之敵。吳靜燾也積極配合中心縣委的工作,經常深入建(寧)、黎(川)、泰(寧)各地鄉村,宣傳組織發動群眾開展土地革命、擴紅支前、擁軍優屬和婦女解放運動,動員了大批青年參加紅軍。 1933年4月,吳靜燾同建寧中心縣委婦女部長劉志敏前往江西寧都參加中共江西省委擴大會議。返回建寧途中,與進城趕集的群眾在距建寧縣城20公里的雙溪口黃泥潭,不幸遭遇地方保衛團殘匪的伏擊。為掩護同伴和群眾撤退,吳靜燾英勇還擊,不幸中彈落馬,被匪徒用長矛刺胸數刀,壯烈犧牲,年僅29歲。 當時,余澤鴻正在建寧召開的軍地干部會議上傳達共產國際代表大會決議和中央關于建立閩贛省等決議,一名戰士將吳靜燾犧牲的消息用紙條遞給臺上的余澤鴻,他看后將紙條放在衣服口袋里,強忍著悲痛將會議開完。會后,他眼含淚水,親自為妻子擦洗傷口,為她穿上軍裝,題寫墓碑碑文“吳靜燾烈士之墓 余澤鴻立 一九三三年四月二十九日”。 “在講解員帶領下,我們參觀了被保存于建寧縣中央蘇區反‘圍剿’紀念館中的墓碑,仿佛看到了當時那硝煙彌漫、戰斗激烈的場面,感受到奶奶和其他革命先輩們那不屈不撓的精神。”虞曉鶯說。 1933年5月上旬,閩贛省成立,余澤鴻任閩贛省革命委員會委員。同月中旬,閩贛省委在建黎泰蘇區開展反“羅明路線”的斗爭,撤銷建寧中心縣委,調余澤鴻到黎川縣的閩贛省軍區工作。11月隨閩贛省機關遷建寧工作,12月,余澤鴻又當選建寧縣出席閩贛省蘇維埃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代表,會上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次全蘇大會代表。1934年1月,參加全國“二蘇”大會后又回建寧工作。5月建寧縣城失守后,寧化、清流、歸化、彭湃、泉上5縣由福建省劃歸閩贛省管轄,成立彭湃城防司令部,余澤鴻任彭湃城防司令部司令員。不久,調中央蘇區工農紅軍學校(紅軍大學)當教員。 1934年10月,余澤鴻編入中央紅軍第一野戰縱隊第四梯隊干部團,任干部團政治科長兼上級干部隊政委,參加長征。1935年2月,長征到達云南扎西后,余澤鴻留在川南創建革命根據地,先后擔任中共川南特委宣傳部部長兼中國工農紅軍川南游擊隊政治部主任、中共川南特委書記兼紅軍川、滇、黔游擊隊政委。1935年12月15日,川、滇、黔游擊隊在四川江安的碗廠坡,遭國民黨軍的三省“會剿”包圍,余澤鴻在突圍中犧牲,時年32歲。 “我們今天這美好的幸福生活都是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用生命為我們創造出來的。作為后人,繼承先烈的遺志是責無旁貸的,我們一定會把這項工作繼續做好。”虞曉鶯說。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