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供電部門工作人員上門了解水柿收成及用電需求情況。(吳玲 攝) 東南網11月5日訊(通訊員 吳玲 鄧菲)“眼下正值采收旺季,我們一天大概采收1萬余斤,預計今年產量可以在100萬斤左右。”11月5日,在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區鄭湖鄉慶洋村老區福利果場柿子林,豐收的喜悅掛在果農吳祥楨的臉上。 鄭湖水柿是福建沙縣傳統特色農產品,以果大艷麗、味甜多汁、皮薄無核等品質享譽省內外。產品多以鮮果形式出售,部分果農也會將當地水柿加工成柿餅,提高產品附加值。 “以前,我們做柿餅都是‘靠天吃飯’,手工削完皮之后放到太陽底下曬。遇到空氣濕度大的時候,柿餅就很容易腐爛,一趟下來要損失不少。”吳祥楨介紹。 當地供電部門工作人員為果農烘干設備檢查用電設施正常情況。(吳玲 攝) 一個新鮮柿子到柿餅,需要經過選果、去蒂、削皮、烘干、自然晾曬,再根據柿子情況,進行反復烘干、晾曬,用時大概7至8天。 “我們了解到柿子種植與生產過程中不易保存的實際困難后,立即會同縣農業農村局向果農推薦并實施了電熱泵加熱智能烘干模式。”國網沙縣區供電公司營銷部主任陳偉如是說。 通過柿子電烘干機(房)的溫濕度智能控制系統和自然風模擬循環系統,不僅可以保持柿子的軟糯香甜口感,過程中還無需專人看守,封閉式烘干環境干凈衛生。 漫山遍野豐收的柿子。(吳玲 攝) “采用電烘干技術,省時省力省心省錢同時,還很環保。”三明市沙縣區農業農村局農藝師張小鶯表示。 如今,鄭湖鄉3000畝種植面積的水柿,已成為當地農民收入的支柱產業,預計年產量將達1500噸,產值360多萬元。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