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壽巖系列文創產品。 肖曉敏 攝 東南網11月7日訊(本網記者 肖曉敏)2022年12月,三明市獲批全國首個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近年來,三明市設立“三明閩臺鄉建鄉創合作交流中心”,邀請兩岸鄉建專家主講授課,將臺灣社區營造、鄉村規劃理念與三明市美麗鄉村建設實踐有機融合,探索通過鄉建鄉創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路徑,培育三元區小蕉村、泰寧縣際溪村等一批閩臺鄉建鄉創合作的示范樣板。 11月6日,第十九屆海峽兩岸(三明)林業博覽會暨第三屆海峽兩岸(三明)鄉村融合發展論壇活動現場,三元區展館內的“閩臺鄉建鄉創”展區, 巖前鎮巖前村、候鳥式營造的藝術村莘口鎮樓源瓦坑村,陶文化主題文創村列西街道小蕉村等讓參觀者對鄉村振興有了新的認識。 三明市跨界自造團隊執行長吳斯坦介紹,2019年,跨界自造團隊進駐三明市,先后與列西街道小蕉村、巖前鎮巖前村等地簽訂了“陪護式”服務協議,就陶文化主題文創村、萬壽巖文旅小鎮景區等重要項目開展鄉建鄉創設計。 首屆萬壽巖兩岸青年地景藝術創作周活動。練為泉 攝 以巖前鎮巖前村為例,三元區三明閩臺鄉建鄉創合作交流中心、萬壽巖公共品牌示范店、萬壽巖兩岸青年地景藝術創作周活動永久會址……極具特色的閩臺鄉建鄉創合作實踐項目接連在巖前鎮巖前村落地。今年8月,首屆萬壽巖兩岸青年地景藝術創作周在該村成功舉辦,兩岸學者專家和兩岸16所高校的大學生共130余人參與。目前,該村閩臺鄉建鄉創項目已分批入駐臺灣大葉大學學生55名、臺灣鄉建鄉創專家13名。 “每年團隊會迎來50至100名兩岸大學生進行為期六個月的實習,通過一起生活和創作,兩岸的青年互相了解,讓臺灣青年對大陸可以有更深入的了解。”吳斯坦說,目前來三明實習的臺灣大學生中,60%都選擇留下發展,為加強兩岸融合,促進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臺灣建筑師、三明市跨界自造團隊運營長蔡幸爵說,鄉村,不能夠只有用3個月畫出來藍圖,需要是三五年,把藍圖陪伴的村莊去實現,而且這個作品就是代表兩岸共作融合的一個結果。 三明大力支持臺胞參與鄉村振興和基層治理等社會實踐,先后引進上趣智業、跨界自造等26個臺灣鄉建鄉創團隊,為三明市90多個鄉村提供駐村“陪伴式”服務。 以融為筆,強化“跨界”合作,在兩岸青年的交流和創作中,為三明的鄉村振興注入力量,也為臺灣青年提供夢想舞臺,為兩岸融合發展提供動能。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