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1月7日訊(本網記者 練為泉 文/圖)“臺灣至少有六十個常見姓氏中的六百多萬人口與石壁村相關,其中三百余萬是客家人,另外二百余萬是傳自石壁,又從閩南南靖、平和、詔安、漳州等地遷臺的閩南人。”11月6日,三明學院教授、三明學院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長蔡登秋在三明市舉辦的第三屆海峽兩岸(三明)鄉村融合發展論壇上介紹道。 第十九屆海峽兩岸(三明)林業博覽會 兩岸客家,同根同源、同氣連枝、聲息相通。《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明確提出:“支持三明發揮客家祖地優勢,創新兩岸客家文化交流。支持三明建設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 尋根謁祖,兩岸同胞血脈相連 10月20日,第三十屆客家文化節——世界客屬情系祖地石壁大典在寧化縣舉行。海內外90多個社團代表及社會各界人士和寧化縣宗親等6000余人齊聚此地,暢敘客屬情誼。 “我們早期我們在臺灣我們講客家話,當我們回到我們這大陸,我們的客家話和大陸客家話是有一點不同的,但是我們祭祀我們的祖先是一樣的,我們所有的年節都要祭拜我們的祖先。慎終追遠是我們過去中國的一個歷史美德,我們還是繼續的在追尋這個固有美德,不論是臺灣或者是在大陸,我們都是同樣的。”新竹縣客屬會理事長潘鵬仁說到,“我的祖先是來自梅縣的,我們在乾隆三十年到臺灣去,去了已經有差不多兩百六十幾年了,我們在去年我們也到洛陽尋根,這一次我們到寧化來尋根,我們感到非常非常的高興,能夠再見到我們祖先從大陸過去的一些原始地。” 世界客屬情系祖地石壁大典 臺灣客家的歷史,據有關史料記載:大量是在清康熙二十年代以后,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臺灣與祖國大陸統一后,廣東嘉應州屬(今梅州市屬)各縣的客家,紛紛和福建閩南人遷居臺灣。但在此之前,已有客家人遷入,而且嘉應州的客家,祖地即在寧化石壁。 臺灣客家總商會會長、全國臺企聯會務顧問葉春榮是第一次參加寧化的祭祖大典,他表示,客家人對客家文化是追思慎遠的,感情是源遠流長,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活動。要慢慢把年輕的后輩也帶進來,讓更多的臺灣客家人回來參與活動,傳承好客家文化。 “這次我們三代都來參加祭祖,子孫后代要懷祖敬宗,了解客家歷史。”馬來西亞客聯總會榮譽會長、馬來西亞埔聯總會榮譽會長姚森良告訴記者,“祭祖大典是全世界客家人的盛會,也是全世界客家人最重要的活動。看到祖國發展、祖地變化,感到非常自豪,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客家祖地的明天一定會更好。” 創新融合,提升兩岸同胞福祉 11月7日,東南網記者走進第十九屆海峽兩岸(三明)林業博覽會現場,許多群眾在臺灣商品展區選購商品。據了解,前來此次活動參會參展的嘉賓客商有3700余人,其中臺灣嘉賓520余人,展示展銷布展面積超1.5萬平方米,匯聚370多家企業的1600多種產品,涵蓋林下經濟、竹木產品、花卉苗木、森林食品等,其中臺灣三義根雕等展品首次參展。海峽兩岸(三明)林業博覽會是全國唯一設立的海峽兩岸林業交流合作展會,每年11月在三明市舉辦,已連續成功舉辦18屆。 群眾在臺灣商品展區選購商品 多年來,許多臺灣同胞選擇在三明創業、發展。臺農林秀瑩2002年在建寧縣溪口鎮高圳村承包下1300畝山地,開始種植早、晚熟黃花菜,建設保鮮廠房,年產黃花菜30多萬公斤,產品大部分銷往臺灣;2012年,臺商簡文通在清流縣姚家村,租下荒山,經營賴坊櫻花園,通過推廣“引進+培育”模式,種植面積達2000畝,超過30萬株櫻花樹,目前,該櫻花園已經發展成為全國最大櫻花觀賞基地;2016年,臺農孫嘉璟從臺灣帶來5000株山蘇苗,在寧化縣城郊鎮連屋村開始試種山蘇,到2020年初,他的山蘇發展到了7萬株,種植面積40畝…… 三明是全國全省重點林區,森林覆蓋率77.12%,森林蓄積量2.1億立方米,素有“中國綠都”美稱。三明市先后與臺灣工業協進會、中小企業協會等20多家社團組織建立協作機制,與臺灣嘉農農業發展基金會、臺灣森林認證發展協會、臺灣嘉農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機構建立常態化交流合作機制。并成功舉辦了兩屆海峽兩岸(三明)鄉村融合發展論壇。 據了解,舉辦林博會以來,共有臺灣各界人士近5萬人次來三明觀光、考察、投資,三明市先后組織25個團組500多名林業專業人士赴臺開展考察學習、推介招商等活動,涉及種植、養殖、旅游、農林產品加工等多個產業。三明市歷屆林博會期間累計參會嘉賓和客商48924人,其中臺商6442人。三明市依托朱子文化、客家文化和生態資源等優勢,先后打造清流臺灣農民創業園、寧化石壁客家祖地、沙縣小吃文化城等7個國家級、7個省級對臺交流平臺,實施國臺辦重點交流項目30多個,每年常規舉辦有較大影響力的各類涉臺交流活動30多場次,累計吸引了超百萬臺胞前來參訪交流。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