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1月13日訊(通訊員 薛辰怡)身披戎裝,他們是百折不撓的人民子弟兵;脫下軍裝,他們繼續發光發熱,展現“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的軍人風范。在沙縣區有這樣一支民間應急救援隊伍,義務從事生命救援、活動保障、災后恢復和減災救災等活動,成為應急救援力量的強力補充,他們就是沙縣區退役軍人火箭救援隊。 公益救援 守護群眾安全 “沒有你們幫忙,我爸爸不知道會怎樣,他現在身體已經完全恢復了,太謝謝你們了。”9月5日,家住沙縣區鳳崗街道西霞村的江女士再次給火箭救援隊隊長董尚平發來微信,言語中仍舊充滿了感激。 救援隊正在帶回走失老人。受訪者供圖 江女士與沙縣區退役軍人火箭救援隊的相識緣于一次緊急尋人行動。 9月2日晚上8點11分,沙縣區退役軍人火箭救援隊接到110打來電話,稱西霞村有一名82歲老人早上上山采紅菇,到現在還沒回家。 而在此之前,江女士已經和親戚朋友找了許久,老人走失時身上只穿著短袖,隨著夜色降臨,山里的氣溫開始降低,無奈之下江女士撥通了報警電話。 得知情況后,董尚平立刻在成員群里發布了搜救信息,隊員們踴躍報名,很快集結了15名隊員帶上裝備緊急趕往現場。在與家屬溝通鎖定大致方向后,救援隊在家屬的配合下兵分三路進行搜尋。 老人走失的位置山高林密、山形復雜,給救援工作帶來了不小的困難。直到深夜3點30分,搜尋仍無果。此時隊員們體力消耗過大,照明設備電量也不足,救援隊決定暫時收隊,大家回到家中時,已是凌晨4點。 由于老人年齡較大加之失蹤時間長,出于對老人安危的牽掛,第二天一早,救援隊又組織了12名隊員上山搜救,終于在中午12點半找到走失的老人。 然而,由于山形復雜,救援隊員們在山里迷失了路線,明明直線距離就幾十米,但大家互相呼喊卻聽不見。為了確認方位,成員們采取敲鑼等手段,卻均以失敗告終。為了盡快救出老人,救援隊又派出4名隊員接應,并在山下燃放煙花指引位置,在團隊成員的通力協作下,下午4點左右將老人順利帶回家。 這樣的緊急任務,對沙縣區退役軍人火箭救援隊來說是尋常。僅今年4月,救援隊就完成了14次救援任務,平均兩天就接到一次。 加入救援隊可以憑一腔熱情,但要堅持下來卻并非易事,對于隊員們來說,每次救人都是對自己體能的考驗,但動力來自被救助者以及他們親人的感謝,“一句謝謝,可以趕走所有疲憊。” 一年來,沙縣退役軍人火箭救援隊共計完成了65次救援,平均每5天就有一次救援任務,出動1290人次;共找回老人19人、小孩6人、打撈尋回遺體12具;順利完成12次大型活動安全保障任務,支援三明、尤溪、將樂等地的救援任務8次,收獲錦旗27面,組織隊員沿沙溪和城區段步道設置救生桿200多根。 團隊成長 一路風雨兼程 這樣一支有戰斗力的團隊,背后是一路成長的堅持與汗水。 2023年7月,從部隊退伍30年的董尚平了解到沙縣區退役軍人事務局擬籌建一支退役軍人火箭救援隊,這個消息點燃了他的激情,于是在市、區退役軍人事務局的大力支持下,他開始著手救援隊的創建工作。 和所有的公益團隊一樣,隊伍創建碰到的第一個困難就是資金問題。董尚平和朋友楊沸、鐘金星共同出資3萬元完成了公益組織的注冊,解決了注資的初始資金,接下來就是招募團隊成員。 救援隊正在集合進行救援部署。受訪者供圖 得知董尚平創建了火箭救援隊,平時玩在一塊的戰友們紛紛報名加入。“終于有機會團結在一起發揮退役軍人的力量,我們都很高興。”創始團隊成員楊沸說。就這樣,組織的成立儀式還沒召開,這個團隊就已經擁有了7名老兵。 之后,隊員們通過朋友圈、聚會等多種渠道宣傳,加入的人越來越多。2023年10月17日沙縣區退役軍人火箭救援隊正式掛牌成立時,團隊里有35名隊員。 有了正式的身份后,隊員們立即投入到救援工作中。而經過幾次救援任務后,大家逐漸意識到,由于團隊人員平均年齡較大,且大家都是從不同兵種退役,并未受過系統性的救援訓練,長時間作戰狀態下體力和技術都有欠缺,導致救援效率受到一定影響。 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團隊討論決定擴大宣傳面,招募更多的年輕力量加入。在隊員們和相關單位的努力下,團隊成員擴大到了如今的60名,其中42名核心成員中有30名退役軍人。除了正式隊員以外,團隊還有91名預備成員,90%為退役軍人,平均年齡為38歲。 在技術方面,許多隊員被派往徐州、三明、福州等地進行繩索系統、山地救援和水域救援等技術培訓。回來后,再將掌握到的救援技能教給其他隊員,實現團隊整體的專業化、規范化。 對于一支民間救援隊來說,齊全的救援裝備就是實力。基礎救援裝備有橡皮艇、發動機以及配套的急流救生衣,有用于撲滅山火的鼓風機、油鋸,或用于地震救援的破拆工具組,便宜的上萬元,貴的幾十萬元且上不封頂,進口的就更不用說了。如何補齊裝備,也是這支民間救援隊頭痛的問題。 純粹“用愛發電”,意味著招募的隊員不僅要有“閑”,還得愿意在這份事業上花錢。由于義務救援不向求助群眾收取任何費用,只有出沒有進,柴米油鹽的經濟問題成為制約救援隊發展的瓶頸。每次訓練或救援,隊員們都會平攤油費和飯錢,甚至保險也自費購買。 慶幸的是,在這條公益路上,不時有社會團體或企業向他們提供幫助。在社會援助第一批款項16萬元到賬后,團隊陸續收到了40多萬元的社會捐贈,隊員們還主動捐款10多萬元,用于購買救援裝備和救援物資。 認真謀劃 助力工作提升 人員的增加給調度和協調能力帶來了新考驗。為了更好理順組織架構,隊員們在隊長董尚平的帶領下,開發了一套更加符合實際工作需要的組織結構、工作流程及制度規范。 針對團隊的核心成員,除了部分后勤與辦公室人員外,全隊分為6個組別,每個組別6名成員,并設置一個小組長作為聯絡人。當救援任務出現時,首先由隊長根據救援需要,統籌規劃調派隊員的數量,然后由隊長在核心群里發布通知征集參援隊員,一旦碰到大家可能都深睡的夜間,就由負責團隊會計工作的老兵洪英龍電話通知各個小組長,再由小組長通知到組員參與報名。 救援隊正在研判地形圖。受訪者供圖 “我們接到求援電話通常比較晚了,家屬找了很久實在找不到才來求助,所以我們的出隊必須爭分奪秒,早一點到現場,受困人就能多一分生的希望。”董尚平說。 抱著這樣的執念,團隊成員們定下了一條“20分鐘內組隊、半小時內出發”的救援鐵律,不管是下午5點的任務還是晚上凌晨的救援,成員們都會第一時間,用最快的時間趕赴基地穿戴服裝,將設備裝車。 每次接到任務,董尚平都會在核心群發布后同步發在招募群里,讓大家了解團隊的工作節奏。遇上工作時間比較固定,客觀上不容易及時響應的報名者,他通常會先進行一次勸退,只有對方堅持加入,才會將其拉入核心群。 突發的救援事件、具有一定危險性的救援過程、偶爾還會碰到惡劣的救援環境……能堅持下來的隊員,不僅要求個人有很強的集體榮譽感和助人為樂的信念,更離不開家人們的鼓勵和支持。 2024年1月20日,沙縣區退役軍人火箭救援隊召開年會,成員們攜家屬參加,現場其樂融融,讓家屬們現場感受到伴侶在公益救援道路上的不懈努力。 9月25日,沙縣區退役軍人社會服務中心黨支部在沙縣火箭救援隊成立。提及團隊未來發展的方向,董尚平的宣言鏗鏘有力:“希望我們的團隊更加年輕化、專業化,繼續做好救援服務品牌,讓更多的隊員以加入退役軍人火箭救援隊為榮!”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