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5歲的楊林均已經創業5年,一開始他并沒有做豆制品。“我中專畢業后就外出打工,但是多年來并無所成,于是想到自己創業。”2018年楊林均到清流縣的親戚家學手藝。 楊林均(左)正捻起豆膜晾曬 說干就干,經過短暫的學習后,楊林均便回鄉,在鄉黨委、政府的支持下,用積蓄20萬元建設了200平方米的廠房、購買了磨漿機、起皮鍋、煮漿鍋、烘干機等設備,創辦了開善鄉第一家豆腐皮加工坊。 “做成豆腐皮,要經過碾豆、浸豆、磨漿、濾漿等十幾道工序,到出鍋晾干,整個過程需要24小時。”楊林均說制作豆腐皮雖不難,但工序極其繁瑣,鍋內豆漿要控制在適宜的溫度,漿液表面才會凝結出紙狀固態物。 加工廠內生產忙 “起初經驗不足,有時溫度過高,有時水量過多,做壞了一批又一批,一個月下來損失了不少錢。”楊林均一邊說一邊揭起鍋里的豆腐皮,一挑,一提,一晾只用了短短幾秒,別看他輕松自如,這其實都是技術活,只有長期實踐,才能準確判斷,控制好揭皮的力度、速度,揭出細膩平滑富有光澤的豆腐皮。豆腐皮逐漸風干、起皺,直到豆皮邊緣出現卷邊,表面呈黃白色、明亮透光即成。 楊林均從打漿到揭皮,從溫度到稀稠,一步一步摸索,幾個月后才慢慢掌握了技術。2019年7月,楊林均正式開始批量生產豆腐皮并對外銷售。對于找銷路的經歷,楊林均沒有侃侃而談自己遇到了哪些困難,只是說:“找銷路嘛,也沒有別的辦法,就往三明、泉州、福州的特產店、批發市場一家一家上門跑。” 豆膜正在晾曬 楊林均讓商家試吃、試銷,純手工、天然無添加劑、筋道有韌性的特點慢慢俘獲了商戶和消費者的認可,大家都說他的豆腐皮質量好,價格也實惠,半年下來迅速合作了多家批發商。 “市面上的豆腐皮都很脆,容易破碎和掉渣,煮的時候容易糊底,我做的豆腐皮在烘干之后,用剩下的豆漿再熬煮一遍給豆腐皮上第二道漿,這樣出來的豆腐皮色澤光亮,豆香濃郁,更有韌性和嚼勁,口感好很多。”楊林均道出了起早貪黑摸索出的“秘訣”。 由于口碑越來越好,現在他只要在家里就能收到外地的訂單。每逢過年過節,他的手工豆腐皮也是暢銷的“硬通貨”,往往供不應求,需要提前預定。 銷量穩定增長之后,楊林均又計劃著逐步擴大生產規模增加產能,“想打入更大的市場,做更大的生意,掙更多的錢,就得更規范地發展,如今政府的政策好,給大家提供了勤勞致富的機會,要好好把握住。”楊林均說,今年,墩上村與他共同合作,通過“村集體+企業”模式,在村內盤活原有閑置廠房資源,總投資126萬元,建成占地670余平方米的一體化生產廠房,實現產業規模化發展。 楊林均靠勤勞也依托好政策讓小小的豆腐皮飄香四方,發展的路子也越走越寬。現在,加工廠每日的產量可達200余斤,年產值可達100萬元,產量和產值都比從前翻了一番,每年還可以增加村集體收入約2萬元,實現村集體與企業經濟實現“雙增收”,助推鄉村振興。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