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1月28日訊(通訊員 熊明歡 李少蘭 黃嘉賓)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 行走在泰寧古城,文明細節處處可見,日新月異的城市面貌、亮麗整潔的大街小巷、安全暢通的道路交通、文明有禮的市民群眾、崇德向善的社會氛圍……每一處細節都顯現出文明氣息和文明底蘊。 近年來,泰寧縣始終把人民群眾獲得感作為目標和追求,不斷加大文明創建工作力度,統籌推進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推動城市“顏值”“氣質”同提升,“物質”“精神”共富裕,群眾素質不斷提高,生活幸福感持續增強。 新風民俗潤心田 戲曲展演入腦入心、移風易俗深入民心、點單服務溫暖人心……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近年來,泰寧縣將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與文化鄉建等工作有機結合,打造特色品牌,不斷開拓路徑、創新形式,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不斷為群眾的幸福生活添磚加瓦。 “育子女,重教養,文化做人都重要。喜事儉,喪事簡,移風易俗倡新廉?!弊哌M泰寧縣大田鄉大田村,村道邊醒目的村規民約,傳遞出濃濃文明新風。 從細處入手,讓環境美和人文美相得益彰。2022年1月,大田鄉開始試行文明積分管理辦法,設立做好事“積分商鋪”和“積分榜”,探索實踐文明鄉村創建工作新模式,以做好事的積分兌換方式吸引村民廣泛參與,共同維護村莊治安、文明、環境等公益事業,把“村里事”變成“家里事”,營造積極向上的社會文明氛圍,使鄰里之間更和睦、干群關系更融洽、社會治理更有效。 在泰寧,眾多鄉鎮如同大田鄉一般,通過創新舉措,引導村民們自覺遵守村規民約,破除陳規陋習,形成“家家爭創、戶戶共享、人人有禮”的良好社會風尚。 先塑文明人、再建文明城。泰寧縣始終把提高人的文明素養作為創建文明城市之魂。在城區主次干道、公園廣場、住宅小區等公共場所布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講文明樹新風景觀宣傳牌等,營造濃厚社會氛圍。 泰寧縣還以被列為第二批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縣的重要契機,積極探索“12345”工作模式,推動志愿服務工作精準對接群眾。目前,全縣已建成實踐中心1個、實踐所9個、實踐站117個,共整合、組建志愿服務隊660支,注冊志愿者2.3萬名,開展志愿服務活動1200余場。 同時,打造梅林文化薪火傳、大金湖火箭救援等50多支特色隊伍,其中,“風展紅旗如畫——三明紅色故事宣講”“梅林文化薪火傳”“城鄉手牽手 文明一起走”等3個志愿服務典型案例入選《福建省新時代文明實踐創新案例》。崇際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被列為福建省首批提質培優工程文明實踐單位。 榜樣如炬引風尚 道德模范群星閃爍,志愿服務溫暖人心,文明實踐成果豐碩,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不斷提升,凡人善舉不勝枚舉……展開泰寧縣精神文明建設“畫卷”,一道道文明風景躍入眼簾,一股股文明新風撲面而來。 在前不久公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中國好人榜”中,泰寧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泰寧梅林戲)代表性傳承人黎秀珍位列其中。從14歲入行到年近耄耋,60多年的舞臺生涯對黎秀珍來說,梅林戲已經融入他的血脈。他幾十年如一日,堅持不懈傳承泰寧梅林戲文化,積極弘揚時代正能量。 文明的新風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價值觀念。近年來,泰寧縣高度重視文明新風的培育,多措并施全力打通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成風化俗的“最后一公里”,讓文明新風吹拂城市,浸潤群眾生活。 目前,全縣共培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1人、省級道德模范1人、市級道德模范5人,全縣入圍“中國好人榜”9名,入圍福建好人榜12名,6人入選“三明市新時代好少年”,一個個“最美泰寧人”用身體力行不斷豐富著這座城市的精神內涵,溫暖著整個城市。 “有了共享大食堂,紅白喜事的費用至少可以減少三分之一,還省下了很多人情債,大伙兒都高興!”近日,在泰寧縣開善鄉余源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共享大食堂里,家有喜事的梁榮華笑著說。 紅白喜事是家家戶戶的大事,以前村里辦紅白喜事大多將酒席擺在村民家中或者是路邊空地上,挨家挨戶借桌椅和碗筷,甚至要去城里的酒店租借餐具,既麻煩成本也高。要是遇到了下雨天,上菜收桌更是不方便。 為此,余源村依托村里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對共享大食堂進行了改造。食堂占地總面積約240平方米,設有廚房、倉庫和大廳,可以同時擺放16張大圓桌,并配備了相應廚具、桌椅和餐具。辦席時村民只需要交100元支付水電費,這一舉措降低了酒席舉辦成本,為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便利。 共享大食堂除了給村民帶來方便,還成為引領余源村文明新風尚的重要陣地。為持續鞏固深化移風易俗,泰寧縣制定印發了《泰寧縣移風易俗突出問題攻堅行動工作方案》,不斷健全完善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等村民自治組織,組織修訂村規民約,持續深化新時代文明戶等創建活動,農戶參與率高達95%以上,實現文明城市創建向鄉村延伸、全域覆蓋。 文明古城展新顏 “古街道伴著流水慢慢延伸,在燈光映襯下別有一番韻味。”初冬時節,泰寧古城人氣依舊不減。近日,在古城尚書巷,來自寧德的游客們漫步在古樸悠長的青石板路上拍照打卡,贊嘆著這座小城的美好。 位于泰寧縣古城核心區的尚書巷歷史文化街區,迄今已有400余年的歷史,文物古跡眾多,中國江南地區保存最為完好的明代民居群——尚書第建筑群坐落其中。 為了更好地保護古城,泰寧縣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為契機,采用“微改造”的“繡花”功夫,對尚書巷歷史文化街區和沿街立面進行改造提升。同時,持續改善環境、優化秩序推動文明城市建設,重點圍繞新老城區主次干道、背街小巷、農貿市場及周邊環境,大力整治亂丟亂扔、亂停亂放、亂搭亂建等突出問題,實施城鎮基礎設施、污水處理、農貿市場、城市綠化提級改造,持續強化城區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全面清除衛生死角,以問題的“減法”累積創建成效的“加法”,不僅扮靚了“讓城市更美好”這個“面子”,更做實了“讓人民更幸?!边@個“里子”。 文明創建為人民,文明創建靠人民。泰寧縣在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工作過程中,聚焦群眾反映強烈的急難愁盼問題,真正把創建過程變成回應群眾關切、辦好民生實事、增進市民福祉的過程。目前,累計完成老舊小區改造23個、垃圾分類亭配置83座,農貿市場標準化改造4個,新增停車位630個,新(改)建城市污水管網26.5公里、市政道路16.7公里,完成兒童微公園建設12個,全縣32個規模小區、3個城鄉結合部已實施業主和物業管理,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