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梁夢婷 “以創新贏得發展主動”“綠色低碳轉型”“專精特新”……翻閱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這些與科技創新緊密關聯的關鍵字眼勾勒出奮進的坐標,也標注著產業發展的方向。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在為三明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的過程中,“科技創新”再次成為市人大代表熱議的詞匯。 “企業要發展,創新必不可少,只要抓牢技術創新這一發展‘牛鼻子’,就能為企業行穩致遠注入源源動力。”市人大代表、清流縣東瑩化工有限公司總經理徐能武說,不久前企業獲評福建省企業技術中心,這是一份認可,也是一份鼓勵。 作為清流縣首家氟化工企業,東瑩化工已成為福建省氟化工產業龍頭企業之一,但科技創新的腳步卻從未停歇。“最近,我們正在對安全生產管理平臺進行優化升級,引入AI識別、人員定位等先進技術,讓原本分散的管理工作變得更加集中,生產線運轉也能更加高效安全。”徐能武介紹。 緊跟時代浪潮,企業在生產工藝上不斷優化化學制品深加工技術,已與省內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達成合作,讓產品向高品質、多品種延伸,目前已累計獲得發明專利10項、實用新型專利21項,在多項制冷劑及含氟精細化學品技術領域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放眼全市,智慧算法調度生產流程替代了一批陳舊低效的生產機器,持續加大的研發力度縮短了產品更新換代周期,大數據算法精準覆蓋將各個生產環節緊密相連。科技創新如同一場浩蕩春風,吹遍產業發展的各個領域。 過去一年,我市向“新”而行,驅動多領域產業揚帆遠航:揭牌成立三明中關村科技園雄安協同創新中心、外籍院士成果轉化辦公室,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98家,新增“專精特新”企業53家,10家企業獲評省級“獨角獸”“瞪羚”企業,3家企業入選國家5G工廠名錄……一項項成效,將創新發展的底色擦得更亮。 立足新起點,著眼新目標。在市十四屆人大四次會議現場,不少代表結合所見、所聞、所想,圍繞“科技創新”積極建言獻策。 市人大代表俞艷,作為福建和其昌竹業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深耕竹產業17年,如何結合本土竹產業資源基礎,構筑竹產業新型競爭優勢,是她一直在思索的問題。 此次參會,她帶來了《關于推動三明市竹產業綠色低碳創新發展的建議》,提出要打造集伐竹、去枝、集材、造材、裝卸、運輸等功能于一體的智能化采運裝備,推動竹產業生產向連續化、精細化、自動化、智能化方向發展,構建更高要求的綠色制造體系。 在她看來,企業生產有了新設備、新平臺,產業擴張才能找準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著力點。 從結合數據要素與人工智能到推動氟化工產業聯合創新,再到定制化培育工業領域專業人才……代表們滿懷熱情,帶著企業的心聲而來,緊扣“科技創新”提出一系列打通產業發展堵點、卡點的建議,為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注入新動能。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