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謀共贏 山海共奔赴 ——2024年滬明對口合作綜述 全媒體記者 陳 渴 尤溪記者站 吳振湖 通訊員 黃黎明 一個甲子時光的荏苒,歷史車輪再次往復,在三明和上海這兩座相距800多公里的城市之間留下深刻印記。 革命老區始終是黨中央心之所牽、情之所系。革命老區重點城市開展對口合作被確定為重大區域發展戰略,2022年5月,一紙文件一錘定音,上海與三明正式建立對口合作關系。 是續寫前緣,更是開拓新篇。新征程上,上海又一次在紅土地吹響幫扶振興的嘹亮號角。上海同三明干部群眾一道“擼起袖子加油干”,在拓展合作領域、豐富合作載體、深化合作內涵上持續發足力、做足功,在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上攜手開創兩地對口合作工作新局面。 產業共建 老區經濟發展提檔加速 產業是經濟發展的內驅力,也是滬明對口合作的重要內容。 尤溪桂峰村曬秋節遠近聞名,每年金秋十月,這里遍地晾曬的黃色玉米與紅色辣椒,吸引一撥又一撥游客前來打卡。 曾幾何時,桂峰村也面臨年輕人外流、老年人留守的困境,讓外人主動走進這個小村更是“癡心妄想”。 要“新生”,就要變革。桂峰村秉承“保護性開發”原則著手推進改建工作,最大程度還原保持傳統村落歷史環境、建筑風貌、文化韻味,留住“鄉愁”。 2024年,桂峰村啟用“尤溪縣桂峰歷史文化名村文旅綜合提升(二期)”資金,用于景區景觀節點提升、非遺工藝美術館創辦、古民居安防線路改造、仿古太陽能路燈安裝、農特產品展銷中心及5D體驗區建設。 白改黑后的洋桂線,530盞仿古太陽能路燈為它“鑲上金邊”,景區沿線觀光多了一道獨特的風景,對口合作的優勢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文旅經濟價值。 就在元旦,滬明對口合作投資體量最大的單體項目——泰寧錦江國際度假酒店對外試營業,1月16日將正式營業。 環大金湖旅游資源整合項目是錦江旅游首個在上海以外地區開發運營并深度參與的景區項目。2024年,錦江旅游與三明市文旅集團、泰寧旅游集團、東南設計集團合作成立的福建環大金湖發展有限公司,接管運營泰寧金湖、上清溪、寨下大峽谷三大主景區。 除了泰寧錦江國際度假酒店,項目內容中的滬明合作研學旅游大本營成功揭牌,通過拓展研學旅游、休閑旅游、商務旅游等新業態,打造滬明文旅產業合作的重要平臺,清流縣天芳悅潭錦江都城酒店也在有序推進中。 有“詩和遠方”的文旅交融,也有擊鼓奮進的項目催征。去年11月12日,滬明臨港產業園(先行啟動區)科技創新創業孵化中心取得施工許可開工建設。項目總投資8000萬元,新建1棟科技創新創業中心及附屬配套設施,打造集辦公、孵化、中試于一體的綜合性平臺。目前,滬明臨港產業園已簽約入駐5個項目,其中萬鑫華食品包裝正在試生產。 工業園區產業集群,帶來新氣象,獨具特色的新質生產力在這里因地制宜發展。 上海墨礫天然石墨負極材料前驅體一期3000噸項目坐落于三元區巖前鎮三明經濟開發區吉口新興產業園,總投資30億元,達產后年銷售額15億元至20億元。 項目結合天然石墨負極材料發展前景,與當地石墨和石墨烯產業形成配套,這也是滬明確立對口合作關系以來,首個在三明落地投產的產業項目。項目曾獲首屆上海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大賽一等獎。 上月,上海三明大廈正式營業,這是一座集商務、辦公、會議、服務于一體的商務中心,作為三明城市展示中心和滬明對口合作平臺,在推動沙縣小吃主題展示、三明特色文旅體驗、滬明情宣傳推介、企業交流合作、“人才飛地”建設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民生為本 書寫百姓美好“幸福夢” 滬明對口合作的成效,也反映在人民不斷提升的獲得感、幸福感中。 上海市普陀區桃浦鎮蓮花公寓社區居民張玲娣是上世紀上海援建三明的原三明紡織廠車間黨總支書記,退休后回到上海定居,去年6月,“滬明直通車”平臺開通,她的三明社保卡通過平臺完成了線上更新,解決了她的一大難事。 “滬明直通車”是對滬明兩地事務溝通協調辦理機制的一種創新。通過在列東街道滬明社區和上海市楊浦區江浦路街道分別設立“滬明直通車”便民服務窗口,設置滬明遠程幫辦一體機,在上海、三明遠程取號、咨詢、辦理滬明兩地有關事務服務,滬明兩地跨區辦事交流由“煩心事”變成“省心事”。 找準小切口,護航大民生,滬明兩地開展廣泛的醫療合作,為老區人民托舉起穩穩的健康。 皮膚科陳利紅博士通過門診坐診、手術治療等,為濕疹等常見皮膚病及皮膚型紅斑狼瘡等部分疑難少見病提供個性化診療服務;內分泌科沈力韻博士從規范查房流程,到詢問病情、床邊查體,再到病因分析、發病機制、復雜病情答疑等方面詳盡指導;中醫肛腸組許臻曄碩士在門診診療中推廣“肛周瘙癢三階梯診療方案”及“凱格爾運動在肛周疾病康復指導中的應用”,深受患者好評…… 2024年,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派出10位專家來市第一醫院駐點。同年9月1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三明分院揭牌,推動“六病共管”和專病診療技術平移,造福老區百姓。 雙方聯合主辦全生命周期“六病共管”中心,打造“防、篩、診、治、管、康”一體化精準診療與全生命周期管理,重點防治腫瘤、代謝、心腦血管、呼吸、生殖、老年醫學等疾病。截至目前,醫院MMC(國家標準化代謝性疾病管理中心)建檔管理人數已超5600人次,代謝性疾病患者“綜合管家”就在家門口提供最貼心的健康服務。 惠民利民的醫療配置不斷引進來,獨特美味的三明“山珍”也積極地出門入滬。 在上海市楊浦區,鐘愛三明特產小吃的上海市民經常光顧“綠都明品”城市展廳和新閩菜體驗館,館中餐飲區日均營業額近3萬元。 我市拓寬名特優產品銷售渠道,推動沙縣小吃新入駐上海2家高校食堂、后勤配送體系和4家楊浦區長者食堂等,上海三明大廈沙縣小吃旗艦店、上海臨港浦江國際科技城示范店開業,醉有才食品等4家沙縣區企業農特產品入選2024年上海市消費幫扶“百縣百品”推薦名錄。大田美人茶、尤溪山茶油、建寧蓮子等7大類25款產品成功入選2024年度上海市百縣百品市級推薦目錄,我市供應鏈企業在上海新建“三明農特產品展示中心”“建寧之窗”“福建泰寧館”等展銷網點,三明蜜桔等產品進入明康匯超市和上海市政府機關食堂。 除此之外,“滬明情,福建行”環閩專列之旅等4條滬享三明精品游線路、“上海假日列車·三明號”旅游專列讓客人盡享三明的好山好水,443批次12481位上海職工(勞模)前來三明各康養基地療休養。 合作交流 共筑科研成果轉化橋梁 去年10月,我市第二批選派干部人才赴上海市掛職跟班學習。 “比我們優秀的人比我們還努力!”赴滬干部紛紛表示,要向上海學理念、學作風、學思路,加快解放思想、轉變觀念、促進工作。 這只是滬明兩地人才交流的一個縮影。 立足三明農業發展實際,我市與上海市農科院等開展合作,引進水稻、蔬菜、藥用植物等十大類作物新品種,培育梨、桃、特色南瓜等新品種特色基地。16名上海農科院科技人員任三明市科技特派員,遍布三明市11個縣(市、區)提供產業科技服務,為三明市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支撐,加速了三明農業科研成果的轉化。 除了科技特派員,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食用菌專家王瑞娟也被選派到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食用菌所擔任所長,尤溪縣天草菌物種業有限公司就是因此而受益的企業之一。 王瑞娟從上海市農業科學院帶來秀珍菇高產優質新品種“申秀1號”,優化工藝并建立基地栽培示范10萬袋,充分展示該品種的優良特性,加快新品種在三明地區的推廣應用。尤溪縣天草菌物種業有限公司負責人陳揚傳對產能很是滿意,他表示:“上海專家提升了食用菌工廠化、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發展水平。原先大棚里種植40多天才能收成,現在通過溫控設施化栽培,7天就能收成。來自上海的菌種品質更加優良,產值大大提升。” 對口合作開展以來,滬明兩地聚焦人才交流合作,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華東師范大學附屬三明中學是華東師范大學與我市合作共建的一所完全學校,在華東師范大學優質教育資源的助力下,學校邀請上海“集團校”各類專家學者來校講課指導,同時派遣教師到華東師范大學附屬第四中學跟崗培訓,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學校還獲批全省首所“中國航協青少年航校”。 三明學院與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上海應用技術大學、上海體育大學建立對口合作關系,形成“1+4+N”運行機制;三明工貿學校組織教師觀摩學習上海大眾工業學校“2023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經驗交流活動”;市實驗小學總分校教師,踏上赴上海萬科實驗小學的跟崗研修之旅……滬明教育合作的受益面積在三明不斷擴大,越來越多教師有了到大城市學習交流的機會,通過提升個人素養,反哺山區教育。 據統計,僅去年,滬明兩地對口合作學校共開展線上線下交流、互訪學習443次,兩地參與教師2.7萬余人。 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上,去年我市氟新材料產業發展領頭羊三明市海斯福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的明星產品——含氟表面活性劑TDFS,已得到國內多家電鍍企業的應用驗證,解決了行業發展燃眉之急。該成果是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郭勇創新團隊和海斯福公司科研中試條件強強聯合的結晶。 圍繞發展氟新材料的支柱產業定位,我市搶抓對口合作機遇,依托上海市豐富的科創資源和三明市的產業基礎,建立氟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人才飛地”,實現科技成果“離岸”孵化,也讓滬明對口合作的紅利惠及更多個人和集體。 滬明情,向未來。千山萬水間的人心相聚,必將推動兩地雙向賦能,繪就更美好的合作共贏畫卷。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