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區全景圖(全媒體記者 林文斌 攝) ●全媒體記者 劉巖松 藍圖鋪展、行而不輟,久久為功,必有所成。 過去一年,三明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各項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工作要求,深化拓展“三爭”行動,推動“四領一促”工作,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取得了新成效。 傳承紅色基因 賡續紅色血脈 三明這片充滿紅色記憶的土地,承載著革命先輩們的熱血與奮斗,蘊含著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三明是毛主席詩贊“風展紅旗如畫”的中央蘇區核心區、中央紅軍長征的四個出發地之一。革命戰爭年代,3.7萬名三明子弟參加紅軍、1.12萬名參加長征,承擔最艱巨的前衛和后衛任務,絕大部分在湘江戰役中壯烈犧牲,到達陜北時僅剩76人,為中國革命勝利作出重大貢獻。 保護是持續綻放紅色光芒的基礎。近年來,我市立足紅色熱土優勢,做足遺址保護、文化創新、宣傳教育、旅游融合的大文章,唱響“風展紅旗 如畫三明”品牌,通過普查、修繕等一系列舉措,確保紅色遺跡得到妥善維護,讓這些珍貴的歷史遺跡成為傳承紅色基因的生動課堂。 如今,走進三明,革命遺址和紀念場館隨處可見。“三明人民英雄紀念碑”、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廣場、林畬毛澤東舊居廣場、中央蘇區反“圍剿”紀念園、鳳凰山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核心展示園、長征國家文化公園(三明段)……吸引著無數游客前來參觀學習。同時,我市將紅色文化與教育緊密結合,開發紅色精品課程納入各培訓班教學,打造長征出發地、萬壽巖、常口村等83個現場教學基地,審核確認第三批紅色文化遺址名錄128處。 在紅色文化資源的價值轉化和品牌塑造上,我市也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方面,深入挖掘紅色文化內涵,開發紅色旅游線路,將紅色文化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另一方面,通過舉辦紅色文化我來講——三明市“紅領巾講解員”風采大賽等活動,打造“三明青年說”“紅領巾說三明”等宣講品牌,持續唱響“風展紅旗如畫”紅色三明品牌,提升了三明紅色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是三明人民義不容辭的責任。在新時代,三明人民正以紅色文化為引領,續寫三明更加輝煌的新篇章。 秉持生態優先 推動綠色發展 77.12%的森林覆蓋率,6個縣空氣質量排名全省前10、數量全省第1,實現全域國控斷面100%優質水,水環境質量進入全國前30,大氣和水環境質量為“十四五”以來最優……走進三明,山巒疊翠,林海茫茫,清新的空氣沁人心脾。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三明人牢記“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重要囑托的生動實踐。一直以來,三明堅決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嚴守“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壞”底線,全力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 青山綠水是寶貴的財富,也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三明以生態為引領,積極探索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發展路徑,讓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實現了從“生態美”到“百姓富”的華麗蛻變。三明立足生態資源,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綠色發展戰略,以“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為具體抓手,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打通“兩山”轉化通道,推動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作為林業改革發展綜合試點,三明市在全國率先放活林權,一體推動“林業發展、林農增收、林區繁榮”,林業已經成為強市富民的支柱型產業。在全國首創林業碳票,促進林業價值碳匯變現,讓林農“不砍樹也能致富”。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三明大力發展綠色經濟、文旅經濟,著力開發森林食品,培育生態旅游、森林康養等新業態。著力推動竹產業發展,把每一根竹子“吃干榨凈”,實現全竹皆可用、所見皆可賣。加快老工業基地科技轉型、綠色轉型,鋼鐵與裝備制造、新材料、文旅康養、特色現代農業等主導產業取得良好發展。 三明,這座因工業而立、因工業而興的城市,正以生態為筆,飽蘸綠色發展理念,繪就一幅令人矚目的嶄新畫卷。 聚力聚鏈成勢 矢志向新發力 產業,是一個城市經濟發展的根基與命脈。過去一年,三明圍繞全面推進新型工業化,突出穩增長、育動能、提質量、優環境,深入發展新質生產力,全力推動產業領跑。 新興產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領域。三明在氟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保持著兩位數的增長速度,成為經濟發展的強勁引擎。海斯福榮膺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彰顯了在氟新材料領域的深厚底蘊與卓越實力,為新興產業發展樹起標桿,引領行業風向。 傳統產業在轉型升級中脫胎換骨、重煥生機。三鋼本部產能置換升級改造項目竣工,88億元的投入,讓這座老牌企業在技術革新中實現了華麗轉身。臺明鑄管以標準為引領,榮獲全國企業標準“領跑者”,為傳統制造業注入了新的活力與競爭力。 11條市級特色產業鏈發展專項規劃落地生根,“六個一”工作機制穩步推行,425個延鏈補鏈強鏈項目如棋子般精準落位。11條特色產業鏈產值超5000億元,沙縣、尤溪入選全省縣域重點產業鏈試點縣,產業協同發展的效應不斷釋放,如緊密咬合的齒輪,推動三明產業滾滾向前。 園區作為產業發展的主陣地,通過深化標準化建設與“畝均論英雄”改革,實現了資源的高效利用。盤活 6716.8畝低效用地,以“標準地”模式出讓3142.2畝工業用地,讓土地煥發出新的價值。市管園區主導產業產值占比超90%,6個開發區挺進全省山區開發區綜合考核前十,成為產業集聚、創新發展的熱土。 科技創新是三明產業發展的核心密碼。22條推進科技創新發展的措施,如春風化雨,滋潤著創新的土壤。京閩科技合作活動成功舉辦,三明中關村科技園雄安協同創新中心、外籍院士成果轉化辦公室揭牌成立,為科技成果轉化搭建橋梁。98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3家“專精特新”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10家省級“獨角獸”“瞪羚”企業和3家國家5G工廠名錄企業,展現了科技創新的強大力量。 在產業發展的征程上,三明正以新興產業為引領,傳統產業為支撐,產業鏈為紐帶,園區為載體,科技創新為動力,向著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昂首邁進,未來必將書寫更加輝煌的篇章。 聚焦改革惠民 推進系統集成 三明,這座充滿活力的城市,自誕生之初便深植著改革基因。回溯社會發展的各個重要階段,三明總能敏銳捕捉時代脈搏,以改革為利刃,破除發展藩籬。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再次肯定了三明醫改經驗。國家衛健委高度重視,先后7次召開新聞發布會推廣,讓三明醫改模式成為全國醫改的典范。不僅如此,三明入選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試驗區,在中醫藥領域開啟新征程。全民健康保障體系構建也在加速,上海瑞金醫院三明分院掛牌,全生命周期“六病共管”中心揭牌開診,組建三明市新時代健康研究院,12家健康管理中心與12家疾病管理中心均投入使用。 教育綜合改革方面,三明同樣成績亮眼。市專門學校投入使用,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獲評教育部基礎教育實踐創新典型案例,通過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國家級示范區驗收,永安“創思教育”納入基礎教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重點推廣應用名單。 綠色金融服務水平不斷提升,碳配額約定回購順利開展,全國首單林業生物資產票據保險、水土保持碳匯綠色金融貸在三明落地,“數碳融合”“福林貸2.0”等金融服務模式在全省推廣,全市綠色貸款余額325億元,增長 38.8%,居全省前列。 國企改革持續走深走實,開展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產業投資集團公司、閩投云鏈供應鏈公司相繼成立,三鋼集團、市城發集團、福建一建集團入圍全省百強企業榜單,閩光云商入圍全省服務業百強企業榜單,東南設計集團獲批全國建筑施工總承包特級資質。 持續深化改革,三明一直在路上。未來,三明必將續寫改革發展的輝煌新篇章。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