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3月28日訊(本網記者 劉惠萍 肖曉敏 文/圖)前段時間,某網絡平臺多個賬號傳播“三明正在修地鐵一號線”的虛假信息,引發網友極大關注與討論。東南網記者瀏覽了此類視頻后,發現目前仍有一些“吃瓜群眾”跟風調侃,但還是有不少網友在評論區解釋“這是三明防洪排澇工程”。 網傳視頻截圖。 據了解,因城區防洪排澇基礎設施項目的施工建設給江濱路造成了一定的交通壓力,加上部分市民通過航拍發現,工地里挖了一個又長又深的“坑”,便有網友調侃說,“施工戰線拉這么長,怕不是在修三明地鐵一號線!” 眾所周知,洪災已成為三明市區最主要的自然災害之一。據有關資料記載,三明境內平均每4年多發生一次洪災。“市區道路被河水倒灌,加上強降雨,行人'踏浪'而行,地勢低凹路段,車輛更是'水上漂'。”市民蔡女士回憶起3年前的那次洪水,至今難忘。 為有效解決河水倒灌、雨水短時間內排不出去的難題,2022年以來,三明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明確“上攔中疏下排外擋”防洪排澇總體布局,啟動中山公園、東新一路、東新五路及東乾路、列西等4個易澇片區排澇泵站及配套管網工程項目,并將防洪排澇能力提升建設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 網友視頻中所拍攝的“地鐵”實則是由三明市城市管理局下屬市政工程養管中心負責實施的“中疏”——即排澇泵站配套管網部分。項目建成后,將進一步完善4個易澇片區排水系統,結合市水利部門的防洪堤及排澇泵站建設,系統提升4個易澇片區韌性防御能力,為保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龍泉大廈前的施工路段已恢復通行。 27日,東南網記者在江濱路如意橋路段看到,該路段機動車道已恢復通行,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圍擋封閉,多個工人、機械設備正在施工。 中山公園易澇片區排澇泵站配套管網施工現場。 “我們配合排澇泵站建設,將在這4個易澇片區鋪設排水管道,在降雨量暴增、沙溪河水位上漲時,能更高效地把雨水收集至排澇泵站,通過設備將雨水強排沙溪河。”三明市市政工程養管中心項目負責人介紹,這對三明這座山谷型城市解決內澇有重要意義。 東南網記者從三明市城管局獲悉,2025年將實現江濱路段全通車,并分批分段開展東新三路、全球通路等路段建設;2026年將開展新市北路等剩余路段建設,最大程度還道于民。 城市地下排水管網改造既是關乎民生的“里子”工程、也是城市建設的“面子”基礎。去年以來,三明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調研并實地察看東新五路排澇泵站及管網等建設情況,強調要高標準做好防汛備汛工作,堅決打好防汛備汛主動戰。 另外,為最大程度保證江濱路具備良好通行條件,三明也下了不少功夫。減小占道面積、縮短工期、完工一段開工一段、與部門協作配合……在2025年春節前,已建設好一批路段,并放開通行。 記者手記: 全面提升市區防洪排澇能力,儼然是三明應對洪澇災害的必要措施,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舉措。忍一時的交通擁堵,解決多年的洪水隱患,最終的實惠和方便還是會落在群眾身上。當然,在項目建設的過程中,作為城市管理者、建設者、施工者,應當最大程度地估計群眾的方便,做好細節工作,例如,兩個以上工程在同一個地點開展,相互之間要做好協調,不能各行其是。 同時,在綠色低碳出行日益成為新風尚的今天,公共交通的發展也成為緩解交通擁堵的關鍵。市民選擇公共交通出行,也能有效降低交通擁堵程度。在此之外,禮讓斑馬線、不隨意停車……每個市民都做好點滴之事,匯聚起來,就能讓大家的通勤之路更好走。 延伸閱讀:何為“上攔中疏下排外擋” “上攔”:加強水土流失治理,合理規劃建設截洪溝等設施,最大限度降低市區后山泥水流入城區風險。“中疏”:新建及改擴建城區無壓暗涵、管渠,疏導城區雨水;“下排”:新建及改擴建排澇泵站,進行抽排;“外擋”:新建及加高加固沙溪干流防洪堤、閘門等,形成防洪閉合體系。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