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寧:傳統農業華麗“蛻變”
2014-05-07 16:30? ?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王瓊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本報建寧記者站 王華耀 陳曉星 謝華忠 文/圖 中國建蓮之鄉、中國黃花梨之鄉、中國無患子之鄉、全國雜交水稻制種基地縣……這一個個光環,無不顯示著福建省建寧縣作為農業大縣的自豪。 但是,建寧人也有著刻骨的疼痛:蓮子、梨子、種子作為“建寧三子”,多年前就已經遠近聞名,但卻一直停留在傳統農業的套路上。 為此,建寧縣下大力氣,從科技入手,從項目入手,重點解決支柱農業產業的升級問題,經過數年發展,建寧傳統農業走出了一條“蛻變之路”。 設施農業助農增收 走進建寧縣綠源果業種植基地,一大片棚架栽培的梨樹和邊上自由向上生長的梨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以水泥柱和鋼絲繩為主,根據人的采摘高度對梨樹搭建棚架,梨樹枝用小竹子固定,這樣可以讓樹枝橫向生長,控制梨樹高度。”綠源果業老總付興安站在棚架下介紹。“除了方便采摘外,疏果也變得簡單,向四周擴散的梨樹枝有利于光照,大風天氣也不會對掛果產生影響。”說起棚架栽培的好處,付興安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 如今,綠源果業將棚架栽培面積擴大到456畝,并配套相應面積的滴灌設施。供電公司為基地立桿架線,安裝了變壓器,幫助建好了電泵站。今后,基地再引進電腦控制終端,坐在房間里,點擊鼠標,就可以實現水肥管理。 付興安介紹說,綠源果業基地內還建有可存欄500頭的豬場,一頭豬一年產糞生成的沼液,足夠澆灌一畝果樹。我們看到,沼液通過水泵被抽到山頂,經過層層過濾后,進入泵房。在這里,沼液被加入各種微量元素,經過加壓后,順著管道流到每棵果樹下。 付興安算了一筆賬:僅施肥一項,平均一畝果樹可省下人工費160元,肥料支出節約20%,一年下來,400多畝果園可節約成本支出10萬元。 綠源果業與福建省農科院共建了落葉果樹聯合技術創新中心,為黃花梨發展提供科技支撐。黃新忠團隊在綠源果業提供的70畝土地上,開展梨樹棚架栽培、液態施肥、立體種養等多項新技術研究,將最新成果率先運用在綠源,并向周邊農戶推廣。 建寧縣是“中國黃花梨之鄉”,在省農科院果樹研究所專家的指導下,越來越多的果農摒棄了傳統的種植模式,通過運用農業科技,取得了好效益。 在果山使用棚架栽培和滴灌施肥,是建寧縣推行設施農業的一大創新。近年來,建寧縣委、縣政府把發展設施農業作為重要抓手,出臺了優惠政策,為農民提供技術指導與服務,引導農民發展設施農業,從而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 正是這些不斷新增的設施農業,改變了建寧農業“靠天吃飯”的歷史,為更多農民致富找到了新途徑。目前,全縣在食用菌、蔬菜、果樹、苗木等項目上共發展設施農業一千多畝。 |
相關閱讀:
- [ 05-07]建寧:特殊教育學校加強智障學生生活實踐教育
- [ 05-06]建寧:“電管家”成茶農好幫手
- [ 05-05]建寧人大開展代表建議辦理情況調研
- [ 05-05]建寧縣召開2014年縣直機關黨的工作會議
- [ 05-05]建寧縣客坊鄉“三線三卡一日”活動為民解憂難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