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優質的九龍湖水域資源
清流,八閩大地偏安一隅的山城小縣,地少人少。但大自然卻饋贈這片土地獨有的靈氣,青山綠水間鐘靈毓秀、人杰地靈。這里是“閩人之源”所在地,這里是客家祖山靈臺山所在地,這里是中華蘇維埃的橋頭堡……這里有得天獨厚的山與水。勤勞智慧的清流人民沒有浪費自然的饋贈,依托獨有的山和水,走出了一條現代漁業發展的產業化道路,帶領清流人民一步步走上富裕生活的康莊大道。正如清流縣委書記馮明生所說,清流的好山好水就是最大的資源,充分利用這特有的資源,依靠現代農業技術,大力發展漁業產業,讓老百姓富起來,就是對老祖宗、大自然最好的回報;只要堅持科技提升、產業轉型升級、完善產業鏈條、打響漁業品牌,清流漁業將進一步發展,帶動更多的老百姓致富。清流漁業的標準化、規模化、工廠化養殖、新技術推廣、模式創新等都成績斐然,儼然成為了福建省內陸淡水養殖的一面旗幟。
中國網采訪組在清流采訪期間,恰逢2016年全國“兩會”,清流漁業的發展之路和未來規劃與《政府工作報告》“十三五”時期主要目標任務和重大舉措中的“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謀劃有著高度的吻合。這說明,清流縣對發展現代漁業產業有著深入的調研與思考。清流縣是如何發展現代漁業產業的呢?請看中國網采訪組從福建清流發回的報道。
“吃魚健康,養魚致富”,這是一句到處可見的宣傳語,蘊涵了一種樸素的養生之道和發展之道。福建省清流縣卻實實在在把這句話做到了極致。清流縣依托天然優良的自然環境資源和豐富的水資源,大力推進漁業產業,特別是自2008年以來,利用成為“現代漁業縣”的機會,對全縣水域資源充分調研后,進行現代漁業發展的科學規劃與推廣實踐,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帶動了大量農民轉向漁業產業,實現了脫貧致富,也讓美麗鄉村在清流處處開花。

美麗的標準化養魚場
漁業產業成為清流的重要產業
3月2日,晨,清流縣沙蕪鄉鐵石村后庫。白鷺紛飛,魚翔淺底,晨光映照開闊的湖面,鱗光點點,那是成群的魚兒盡情的在水面暢游、嬉戲。岸邊,一輛生鮮貨車即將滿載著7000斤的“清流溪魚”前往遠方的漳州市,成為漳州市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當記者問及為何會遠道前來清流采購鮮魚時,客商脫口而出:“清流的魚好,品質好,賣相好,售價好。”漁場技術人員賴師傅接口說:“清流的魚品質是周邊地區最好的。主要是這里的水好,九龍湖的水都是山澗水匯集而成的。”賴師傅是外鄉人,養魚20多年,后來慕名前來清流養魚。他負責的九龍湖后庫這片水域有1000畝左右,能年產1000多噸鮮魚。賴師傅介紹說:“這里的環境好,魚品質好,市場歡迎,百姓認可,價格比周邊區域高出不少,我們來這里養魚收入自然也更好。”賴師傅的話似乎道出了清流漁業發展光明的前景。
據清流縣畜牧獸醫水產局黃非局長介紹,清流漁業水域資源非常豐富,全縣溪河、水庫、池塘等各類水域面積7.2萬畝。其中主要溪河有6條,水域面積1.5萬畝,水庫面積4.3萬畝,池塘(山塘)面積1.4萬畝。最為可貴的是,清流水域豐富多樣,水溫30-90 的溫泉有8處、水溫18-23 出水量較大的冷泉7處,具備良好的漁業發展條件。
據介紹,清流縣自2007年以來非常重視漁業的發展。在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的指導下,清流縣連續實施了三輪的現代漁業項目建設,漁業基礎實施條件得到顯著改善,標準化池塘健康養殖、工廠化養殖、觀賞魚養殖、休閑漁業和淡水魚加工的快速發展,水產養殖產量和效益大幅提高。據統計,到2015年底,全縣漁業養殖面積達5.8萬畝,水產品產量達2.37萬噸強,漁業產值3.72億元強,占全縣農業總產值的15%,占所在三明市全市漁業的1/4強。漁業已成為清流縣農民增收的重要產業。
如今,清流漁業的發展已經步入快車道,清流漁業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諸多認可。據清流縣畜牧獸醫水產局黃文華副局長介紹,清流縣連續三輪成為福建省“現代漁業縣”,還連續成為全國“平安漁業示范縣”(福建省共4個,內陸縣僅清流1個)。清流漁業的品牌建設也逐步推進,“清流溪魚”先后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GAP認證、國家級集體商標注冊證、福建省名牌產品和福建省著名商標;“九龍湖白刀”入選福建省第二批十大漁業品牌;有11個水產品獲無公害產地認定和無公害農產品認證;4家水產養殖場被農業部授予“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稱號。
?
漁業富民推進精準扶貧脫貧
“清流縣通過大力發展現代漁業,讓農民走上了致富之路,可以說清流摸索出了一條精準扶貧脫貧的可行之路。嵩口鎮滄龍村是個典型,經過不斷實踐,他們探索出 三加三帶 模式,真正做到了富民強村。滄龍村的做法有推廣的意義,通過這樣的模式,讓清流更多的貧困村脫貧致富。這與中央提出的通過 大力培育特色產業,支持就業創業,實施脫貧攻堅工程 政策想吻合。我相信,經過不斷的努力,清流會有更多的 滄龍村 出現,更多的農民通過漁業發展實現脫貧,出現越來越多的富裕美麗鄉(漁)村。”馮明生書記對通過漁業發展推進精準扶貧脫貧工程很有信心。
滄龍村原先是個遠近聞名的邊窮之村,現在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之村。秘訣就是大力發展現代漁業。
滄龍村魏泰瑜主任介紹說,滄龍村水域面積有3500畝,全村人口1100多人。他們從2003年逐步開始養魚,但成效不明顯。從2008年開始實施現代漁業項目建設,對原有的魚塘改造升級,進行組織化、科學化、技術化、專業化養殖,效益明顯提高。魏主任說,2008年以前,村民收入人均一年僅8000元,2009年達12000元,2012年達14000元,2015年更是達到了18000元。目前,全村170多戶農戶養魚,占農戶的70%,養殖面積達3500畝,年銷售各類鮮魚3500噸,產值3500多萬元。如今,滄龍村近7成的農戶都到鎮里或者縣城買房居住了,村里成了養殖基地,漁業成了村民美好生活的“搖錢樹”。不僅如此,滄龍村是最早開始科學養魚的,有成熟的技術,許多村民作為技術輸出,到外村去推廣滄龍村的先進做法。
嵩口鎮滄龍村扶貧開發的做法很有特色,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三加三帶”聯動聯幫模式。具體是采取“支部+協會”、“黨員+能人”、“合作社(公司)+農戶”的做法,“生產大戶帶小戶”、“黨員能手帶貧困戶”、“產業示范村帶貧困村”的幫扶措施,服務推動漁業產業發展,促進村強民富。“生產大戶帶小戶”就是黨員示范戶、會員示范戶幫扶貧困農戶,每戶大戶都聯系2-3戶養殖戶,通過資金上扶、人力上幫、技術上帶,幫扶帶動更多的群眾參與漁業產業發展,形成 “一戶帶多戶、多戶幫一戶”的互助共富局面。“黨員能手帶貧困戶”就是村里每名黨員大戶幫扶聯系1-2戶貧困戶,幫助困難戶熟練掌握實用技術,新上致富項目,達到技術脫貧。滄龍漁業專業合作社還發展了周邊兩個村會員110多戶,養殖面積達2100多畝。目前,合作社輻射的外村會員達190多戶,養殖面積7000多畝,產值達7000多萬元,實現以村帶村,共同發展。滄龍村通過推行“三加三帶”聯動聯幫模式,有力推動全村漁業產業發展與精準扶貧工作有效對接,帶動了整村及周邊村發展。
據統計,清流縣目前漁業養殖戶有1632戶,漁業人口5890人,2015年,清流縣農民人均純收入12727元,而漁民人均純收入達15770元,漁民收入超出農民收入3000元。而且漁業正朝著現代漁業方向發展,潛力巨大。滄龍村魏主任指著滄龍村的發展規劃圖告訴記者,我們村將根據水鄉漁村的規劃進行提升建設,不但漁業養殖新技術不斷引進提升,提質增效,還充分利用便利的交通和良好的生態環境,進行美麗鄉村和“水鄉漁村”建設,到時我們村不僅養魚致富,還要融入漁業觀光旅游、休閑度假、美食養生產業。
滄龍村美好的明天可以預見,清流縣通過大力發展現代漁業,推進精準扶貧脫貧工程的前景同樣可以預見。
技術提升帶動清流漁業大發展
在滄龍村養殖場,記者見到一口與眾不同的魚塘,安裝了一套先進的循環水生態養殖設備,魚群在人為制造的急流水中奮勇逆流而上。黃文華介紹,這套循環水生態養殖系統是引進的新技術,將多種生物修復技術與池塘改造手段相結合,開放式流水或微流水,營造人工濕地,利用能凈化水體的生物來達到生態凈水目的,是一種效益與生態和諧統一的新型養殖模式。滄龍村的這套系統是福建省引進的第一套。在滄龍村的成功試驗表明,這套系統不但可以增加產量,還能明顯降低養殖成本,尤為重要的是魚的品質大大提升,市場售價每斤要高出傳統養殖的1元。

滄龍標準化魚池
這是清流漁業新技術推廣的一個例子。清流縣主管農業的副縣長江勇說,清流漁業要做到提升、提質、提效,最重要就是要進行新技術的推廣。江勇介紹,清流縣在被納入第一輪(2008年-2010年)現代漁業縣前,養殖基礎設施差,產量低,效益差。通過實施現代漁業項目建設,單產從2007年的620公斤提高到2015年的1090公斤,全縣1.4萬畝池塘和14萬平方米工廠化養殖面積年可增加水產品產量1萬多噸,增加產值2億元以上;養殖成本也降低,每畝增加產值4000元,每畝增加利潤1000元,養殖效益明顯提高了。

標準化池塘改造
據介紹,近幾年,清流漁業新技術得到廣泛的推廣。比較重要的就有池塘高效養殖技術、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技術、養殖水體在線監測等漁業新技術,大大提高了養殖產量和效益。同時新機械、新飼料等也得到大力推廣。清流縣還積極開展與科研院校(所)的合作,開展養殖水環境監測和病害防治等技術,切實保護好漁業生態環境和養殖水環境,確保水產品的質量安全。
不僅如此,清流漁業名優水產品養殖發展迅速。福建清流俊業生態養殖有限公司吳祖強總經理告訴記者,清流的水質非常適合鰻魚養殖,企業在清流的工廠化鰻魚養殖已經初具規模。越來越多的投資人看到清流鰻魚養殖的潛力,紛紛前來投資。據介紹,目前清流的鰻魚養殖總量達到了三明市的一半以上,全縣鰻魚養殖1000多萬尾,平均年產量達2500-3000噸。吳總表示,隨著清流全縣鰻魚養殖產量的逐步提升,已經在著手考慮深加工企業的建設了。其實,不僅鰻魚,清流在九龍湖白刀、鱖魚、異育銀鯽、黃金鯽、叉尾鮰、團頭魴、鱘魚等名優水產品的養殖產量也快速增長。

鰻魚養殖
江勇表示,在“十三五”期間,要充分抓住循環水生態養殖試點的機會,在全縣爭取推廣到500個點,并不斷引進國際國內先進技術,提升養殖水平,提高養殖效益;要用先進技術推進鰻魚、鱖魚、九龍湖白刀、觀賞魚等名優水產品的基地建設,并引進一些附加值高的名貴品種;引導客商前來發展鰻魚、清流溪魚的精深加工,形成一產促二產聯三產的模式,力爭到2020年魚類深加工產值達到5億元。
打響品牌 描繪清流漁業美好的明天
清流溪魚優良的品質在周邊區域已經有了良好的口碑,但與大金湖及千島湖的有機魚相比,其價格卻相差甚遠。“這主要是品牌效應不夠,知名度不夠。我們清流溪魚的品質完全可與大金湖及千島湖的魚相媲美,今后要在品牌建設上下功夫,讓好產品有好價格,才能進一步讓農民創收。”馮明生書記說。馮書記表示,清流接下來要在漁業新技術推廣、產業轉型升級、深加工產業發展等方面多做努力,在提產、提質等方面做好文章,同時加大品牌建設與宣傳力度,做到大幅度的提效。因此,要努力爭取新一輪的現代漁業項目,對清流漁業進行再改造、再提升,讓清流漁業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江勇表示,要進一步改善和保護清流漁業的生態環境,保證清流溪魚的品質。在這個基礎上,對清流溪魚產品進行市場化包裝與推廣,提高清流溪魚的品牌知名度。通過引進如澳洲鱈魚等附加值高的品種,豐富清流溪魚的品牌內涵,增強清流溪魚的市場競爭力。同時,把特色漁業與生態旅游有機融合,大力發展觀賞魚類,發展種苗孵化與培育,進一步豐富清流溪魚的品牌內涵。通過“水鄉漁村”建設,垂釣場建設,旅游、觀光、垂釣、美食為一體的現代休閑漁業基地建設,做足“漁文化”這篇文章,讓清流溪魚品牌傳播到千家萬戶。
清流縣立足現代漁業項目不斷深化漁業產業發展內涵,打響“清流溪魚”品牌,做大做強漁業產業。清流縣“十三五”規劃中表示要利用各種宣傳渠道,著力培育綠色、安全的農產品“區域性品牌”,進一步提高清流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清流溪魚”已經占得先機。

水鄉漁村建設帶民致富
清流漁業在福建省現代漁業項目的扶持下,將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將真正擎起福建省內陸淡水養殖的這面大旗。
結語
清流縣是福建省淡水養魚的典范,一方面得益于清流特有的優良的水域資源,以及清流縣在實施精準扶貧工程中探索出來的一條可行道路,另一方面得益于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大力推進內陸淡水養魚的政策扶持。據了解,福建省近幾年大力推進內陸淡水養魚,并取得了很大成效。據清流縣相關負責人表示,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在政策、資金、項目、技術、人才(專家)、新技術引進、宣傳等方面都給予清流漁業極大的支持,省廳還掛點扶持清流的漁業發展。這位負責人表示,在省廳的大力支持和現代漁業項目的帶動下,清流縣積極作為,一定能讓清流漁業發展的更加輝煌,一定會帶動更多的農民脫貧致富。(余瑞清 王火亮 鄧文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