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工匠” 沙縣大洛:正在消失的福袋刺繡
2016-07-06 10:37:52盧素平 胡俊文?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肖曉敏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陪嫁福袋,是沙縣大洛鎮傳承至今的一種民間繡品。它色彩絢麗,極具漢民族風格。在大洛,女兒出嫁時,身掛陪嫁福袋出門的風俗習慣,流傳了上百年,至今不變。 去年,福袋刺繡已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與大多數民間藝術的“命運”相似,福袋刺繡,將面臨失傳的困境。 “福袋刺繡以大洛鎮中洋村、張田村一帶為代表,目前只剩下三個老人會做,其中兩個已經80多歲了。”大洛鎮文化站站長吳鳳梅說。 傳承人陳桂娣 福袋制作工序繁雜 “這些是古老的東西,過時了,沒人學。”在大洛鎮張田村,81歲老人陳秋英,是當代傳承人之一。 和所有的民間繡活一樣,制作福袋,首先是制作繡稿。老人介紹,用紙剪好的繡稿造型為底,白布置于中間,鮮艷的棉布擺放在上層,用自制木薯粉漿糊粘在一塊,并刮平,繡稿最初的形狀就出現了。這些繡稿造型,都是她從母親鄧氏那里學來的。 坐在家門前的長凳上,陳秋英一邊穿針引線,一邊和我們絮絮地聊著。她的身旁,是一籮花花綠綠的布條和還未完工的繡品。 福袋刺繡,用的是普通棉線,色彩以喜慶的紅色為主,上下平針是主要針法。“線的顏色好看,搭著喜慶就可以,沒有要求。”陳秋英拿起一片剪好的繡稿,開始了手中的繡活。每縫一針,都嫻熟而細致。 “一套福袋3個,抽空做,要20天。每天趕工也要10天左右,很磨人。”83歲的黃應涓是陳秋英的老伴,身體硬朗,平易近人。 黃應涓介紹說,這些剪好的繡稿,用多種顏色的棉線繡上各式圖案后,再將兩片造型相同的繡稿縫在一起,才算有了福袋的樣子。之后,還需要在福袋邊緣添加一些裝飾材料——小珠子、塑料小花、穗子等。這些,都考驗著民間藝人的細心和耐心。 與過去手工制作裝飾材料不同的是,如今都是家人在網上幫忙陳秋英購買一些漂亮實惠的成品。傳統工藝融入了現代元素,更加美觀大方。此外,福袋上還裝飾著銅錢、鏡子、銀飾等民間辟邪物件。 談話間,好客的陳秋英又忙忙碌碌地搜羅出她保存了幾十年的繡品——老人自己的福袋,一個繡工更為復雜的“喜”字福袋。 老人細細清理著福袋上的灰塵,說,這是她14歲那年,母親鄧氏為她親手繡的。出嫁時,她身掛陪嫁福袋到夫家,至今已67年。 “只剩下這一個,其他的都丟了。”老人說,在從前,這些福袋都是很平常的物件,幾乎家家都會繡。有的人收拾起來壓箱底,也有的人翻出來供孩子們當玩物。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陳秋英,已為100多位出嫁女孩制作了福袋。老人曾打算將手藝傳給兒媳婦,卻沒人愿意學。 “我不愿意學,沒時間,換不來錢。”陳秋英最小的兒媳婦黃金姬說。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