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候鳥”老人遷徙記
2017-01-16 10:31:45盧素平?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肖曉敏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候車的母子 “候鳥”老人遷徙記 “過年回家是老傳統(tǒng),老規(guī)矩。中國人戀家,不管走多遠,過年都要回家洗洗老房子,和親戚聚一聚。” 對如今已兩鬢斑白的邱金松而言,這是他第8個年頭與老伴陳秀清從陜西西安趕回莆田老家過年。他說,自己的一雙兒子兒媳,及4個孫兒都落戶西安。兒子們在異鄉(xiāng)攜手辦了托管,開啟了人生新征程,4個孫子也在西安上學(xué)。抵不過孩子們的強烈要求,自己與老伴從8年前開始,就像“候鳥”一樣,南北兩地來回“遷徙”。 “我們在那帶孫子,平時煮點飯,搞點衛(wèi)生。”陳秀清回憶,初到西安那會兒,自己很不適應(yīng)當?shù)氐臍夂颍〔粦T。一有空閑,她忍不住就想回老家。“可是遠啦,兩地分隔千里。”于是,手中的電話,成了她與家鄉(xiāng)唯一的連接線。 “沒辦法嘛,年輕人全國到處跑,我們老倆口只能跟著過去搞好‘后勤’。”采訪中,老人打開了話匣子。他說,因為西安沒有直達莆田的車票,早些年,他們從福州轉(zhuǎn)車,今年第一次到三明北站。“車站有很多志愿者,幫我們買票拿行李,很溫暖。” 原來,邱金松夫婦倆12日上午從西安上車,13日下午4點多才到三明北站。雖然是臥鋪,但年過六十的兩人都有些吃不消。春運首日,動車站穿紅馬褂的志愿者給予老人的幫助,讓他們很感動。 “我買了些土特產(chǎn),核桃紅棗什么的,送親戚,不算好,也不貴,年年都買。”陳秀清笑瞇瞇地扒拉著行李說,他們買了傍晚6點43分的動車票,晚上8點左右能到家。她現(xiàn)在最想做的事,就是第二天一大早起來把老房子收拾干凈,等兒孫們回家過年。“雖然辛苦,但是值得。”老人說。 回家路上,一位母親正在叮囑孩子。 車站里的小別離 “爸媽,阿哥阿弟要看好,到家來電話。”14日上午9點多,在等候“D2604”車次到站的擁擠隊伍中,鄭麗娟緊緊拉著小兒子的手,時不時望望緊跟其后的大兒子,囑咐著背著大包小包行李的一對老人。眼看孩子與老人檢了票,進了站臺,她還立在候車廳,雙眼牢牢盯著站臺處,生怕漏了什么。 “我沒有回家過年。”詢問下,鄭麗娟告訴記者,她是湖南長沙人,2016年初與丈夫一起來到三明沙縣,夫妻倆開了家蘭州拉面館,生意不錯。下半年,他與丈夫把一家老小都接來沙縣。 “原來孩子在家,我們兩人外面打工,過年都回家,今年不打算回。”鄭麗娟說,老家準備蓋新房,手頭緊,想要多賺點。她熟知一般從正月初三開始就陸續(xù)有人在外用餐,考慮到這段時間很多小吃店暫時歇業(yè),她和丈夫決定待在福建,趁這幾天多賺點。 采訪中,鄭麗娟的手機響起。“媽媽還沒走,你看到媽媽啦?聽爺奶的話,媽媽過幾天回……”說話間,她的語氣有些哽咽。隨即,口氣恢復(fù)如常。 “我沒和孩子說不回去,本來想一家子在福建過年,老人不肯,我理解,中國人就要回家過年。”她說,雖然有些遺憾和愧疚,但并不后悔。“春節(jié)回家過年是老傳統(tǒng),現(xiàn)在時代不一樣了,沒回家的人也挺多,何況年后,孩子們還回來上學(xué)呢。” 鄭麗娟告訴記者,老家隔壁鄰居早幾年就開通了網(wǎng)絡(luò),這一次,她專門買了部好手機讓孩子帶回家,等著過年那天視頻。“這樣會覺得自己就像在老家和孩子們一起過年吧?”她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
相關(guān)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