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一張40年前高考準考證背后的故事
2017-06-22 09:51:43葉明華 劉巖松?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肖曉敏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改變人生的是高考,更是知識 “那一年,城東大隊就我一個考上了。”鄧衍森沒想到自己在而立之年,能美夢成真。 在考場,鄧衍森發現考場的考生年齡差異非常大,有“老少”之分,老的基本是“老三屆”,少的是朝氣蓬勃的應屆生;有職業之分,學生、在農村務農知青、選調后的工人、干部……形形色色;也可以按是否婚配,當時結婚多年的鄧衍森,就被朋友戲稱為“老干部”。 到三明師專報道,鄧衍森發現班上的同學不僅年齡差異大,而且居然來自天南地北,市區的學子就他一人。但所有人的共同點就是,萬分珍惜來之不易的象牙塔學習機會,卯足勁學習。畢業那年,班上有七八個同學考上了研究生。鄧衍森印象最深的是有個同學,上學前是個鍋爐工,得知自己考上研究生,激動得開宿舍門時插鑰匙用了五六分鐘,雙手顫抖不已。 改變人生的不僅是高考,更是知識。那種學習精神,還有隨之帶來的豐富知識儲備,成為他們人生之路的強大助力。“我們班在各行各業都有能人。”鄧衍森特別自豪,他自己也榮獲過全國教育系統的勞動模范。 讓他自豪的事,還有當年高考成功后,激勵了周圍的人。許多像他當時顧慮這、擔心那的人,也下了決心去拼一把,給自己一個機會。“我的一個同學,直接把我的整套復習資料拿去。”鄧衍森說,這個同學也考上了大學,后來還在三明一中一起教書育人。 高考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 鄧衍森的父親在民國期間當過教師,他自己從師專畢業就進入三明一中教書至退休,他的女兒如今也在三明一中教書育人。三代人都是教書先生,鄧衍森說,還真挺巧的。 講講高考那些事,作為教師,他們可講的就多了。1994年鄧衍森第一次帶學生參加高考。面對當時一些“讀書無用論”、“讀書不如做生意”的不良社會風氣,他常常用自身的經歷激勵學生。 2000年,鄧衍森的小女兒要參加高考了。從事多年教育工作熟悉高考的他,在學習方法上、考試心理調節給了女兒很大的幫助。如今,鄧衍森大女兒的孩子也高考高中,成為一名大學生。 高考只是人生的一個新起點。現在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越來越多,鄧衍森很欣慰。“知識要有,也要有文化”。退休后,這幾年,他用自己所學,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挖掘三元本土文化上,加入三元區非遺協會,深入社區、學校宣傳,希望有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一輩讀懂三元,傳承文化密碼。 ?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