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教山村一輩子的女“知青”
2017-09-06 09:53:52林生鐘 范可杰?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肖曉敏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林生鐘/文 范可杰/圖 48年前,作為泉州地區的首批“知青”,她只身一人來到大田的山村插隊。1971年的偶然機會,她替別人代課之后結緣三尺講臺,從此與山里的孩子不離不棄……如今,已經退休多年的汪秉惠老師,仍會陪著鄰居的孩子一起快樂學習。 在教師節來臨前夕,我慕名找到了汪老師,聽她講從知青到老師的艱辛故事。 女“知青”的教師夢 汪秉惠出生于1947年11月,原籍在廈門。1952年因父親工作調動,遷居泉州,高中于泉州五中畢業。她的父母都是教師,父親汪養仁畢業于集美師范首期,曾留學日本,在省立永安師范、南平師專等地任教。 陳嘉庚先生創辦的集美學村,校訓“誠毅”,倡導對人誠懇,對事要有毅力。受家長的熏陶,這種教育從小就影響著汪秉惠。品學兼優的她是班級的課代表、學校少先隊的大隊長、泉州市首批讀書積極分子、市少年宮音樂組成員,寫過萬字長篇作文《前進吧,泉州》。在她幼小的心靈里,一直憧憬長大了也當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 可是,在10年浩劫里,面對著“知識越多越反動”的口號,她彷徨了。1969年3月,她賣掉了書本遠離都市,只身提前來到大田縣奇韜公社洋地大隊插隊,響應時代的號召在農村“廣闊的天地里脫胎換骨”。最后,她把自己嫁給了當地的退伍軍人胡樹榜,心甘情愿當一輩子農民。 插隊的第一年,日子過得還算馬虎,汪秉惠說:“國家每月發給津貼8元。”之后的生活就不如意了,先在公社的宣傳隊里奔走,接著被安排到村中的代銷點,最后參加田間勞動,完全靠掙工分養活自己。 也許是老天眷顧,1971年3月,只有“雙人校”的洋地小學有老師生孩子,校長請她幫忙代課。在短暫的42天里,她教著復式班,跟著校長認真備課。 第二年,學校改辦完小,新校長向村里提議,讓汪秉惠來當民辦教員。那時她的心里別提有多高興了:“天生我才必有用,這下社會終于認可我了。”在填寫登記表時,汪秉惠鄭重地寫下:“我要用知識回報社會,為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苦學本領 有人說:“要給學生一分養料,自己就得有十分的儲備。”這話對初登講臺的汪秉惠來說,一點都不假。想到校長上音樂課時,只需拉起二胡,學生就懂得跟唱,心里既佩服又忐忑。 沒有教學經驗怎么辦?“那就向老教師學習,向一切有經驗的同行學習。”汪秉惠說到做到。 學校買了新圖書,汪秉惠逐章逐節地學,從教材內容的理解,到課堂教學的組織,像個小學生一樣一絲不茍。 有一次,三明師范的老師帶實習生來學校,汪秉惠主動對接,雖然當時自己身上背著孩子,但她風雨無阻,漢語拼音、語法常識、教材教法……所有的講座都沒落下;她去15公里外的兄弟學校聽課,早晨4點鐘起床,做好了全家人的飯后,天還沒有亮就出發;她借到了一本前人編寫的《小學語文教材教法》,發現單就一個“a”字,教案印了好幾頁,在慨嘆教學藝術如此豐富的同時,便通宵達旦如獲至寶地抄了下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汪秉惠說。1981年秋末,她走出學校去聽縣教學比賽的匯報,觀看了特級教師的教學錄像,她結合自己的感受,總結出一套適合農村的教學辦法:注重對學生的考核分析,每單元成績列成一覽表,音、字、詞、句、標點、結構、立意……細化評分,鼓勵孩子多閱讀增長見識。 至此,汪秉惠又在思考:什么樣的教學語言孩子最喜歡?什么是課堂上的應變能力?手勢和眼神在教學中能起什么作用?……每堂課,都反復推敲。 除了備課、批改作業、家訪,汪秉惠的業余時間幾乎都在收集教學資料和做讀書筆記。在萬籟俱寂的冬夜,她家的煤油燈經常亮著,家人早已經休息了,但她只要是有關教學的念頭冒出,一定披衣而起,拿著紙筆記錄下來。丈夫不解地問:“你是老教師了怎么還要這樣?”她開玩笑地回答:“學無止境,活到老學到老!” 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汪秉惠不斷更新和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1985年,她參加了中師考試;1992年4月,她通過4年的自學,考取了福建省高等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大專畢業證書。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