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人的“堅守”與“破繭”
2017-11-01 09:48:36吳火招 楊 穎?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肖曉敏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三明日報清流記者站 吳火招 楊 穎 文/圖 清流縣嵩溪鎮元山村人巫財旺,是豆腐皮制作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55歲的他,相較于年輕時的清瘦,身體發福了許多,加上年齡的緣故,他現在做得更多的是豆腐皮的銷售和制作技藝的傳承發揚,讓堅守的傳統制作技藝生產出來的好產品,得到更多人的認可。 工序——一道都不能馬虎 “國慶中秋長假,公司的豆腐皮又脫銷了,價格也漲了一些,不過依然還是有周邊縣的經銷商過來預訂。”巫財旺說,10月12日,寧化就有老板過來,因為他們很明白,即使周邊縣都有制作豆腐皮,但在質量、口感上唯獨清流的才是最上乘的。 清流豆腐皮作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源于它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制作技藝。 當地民間流傳有諺語“一年到頭吃不怕的是白米飯,一年四季食不厭的是豆腐皮”。清流豆腐皮在清朝嘉慶年間被列為貢品,具有“香、醇、甜、韌”和“一煮就熟、久煮不糊”的特點。 巫財旺16歲跟著長輩學習制作豆腐皮,“從我記事開始,爺爺那輩就有制作,不過以前的豆腐皮沒有用于銷售,而是過年的時候,用自家種的黃豆,做成豆腐皮,再用稻草捆成一扎,貼上紅紙,作為親戚朋友間較為高檔的送年物品互相贈送。”巫財旺說,那時候的豆腐皮基本不產生經濟效益,偶爾做得多了,才會有周圍鄰居來買一些。 1978年,巫財旺正式學習,并走上經營之路。 為了讓家族的傳統制作工藝更好地傳承,他把制作工藝細分為12道工序,包括選豆、去皮、浸泡、磨漿、煮漿、熬皮、揭皮、熬漿、上漿、烘烤、攤涼、成品。 “每道工序都有講究,浸泡時間,根據季節不同,浸泡的時間不同,即使不同的水量,浸泡出來的也不一樣,磨出的漿,或粗或細也會影響品質,煮漿時,火候大小控制,對成皮的影響至關重要,揭皮要一氣呵成,熬漿和上漿需要大量時間,偷工減料會直接影響豆腐皮的口感和品質,12道工序,一道都不能馬虎。”巫財旺說起豆腐皮的制作工藝,如滔滔江水,一發不可收拾。 堅守——為技藝傳承做更多 正是對技藝的嚴格要求,巫財旺接手家里的豆腐皮制作之后,經營之路越走越寬。1997年,他注冊了全鎮第一個豆腐皮廠——康爾利豆腐皮廠。 豆腐皮廠建立起來后,就不只是自己一家人在做,而是要招村里的更多人來從事生產。 沒有任何添加物,巫財旺知道這是好東西,可是在推廣上卻碰到了難題。 “20世紀90年代,聽說有一種跟豆腐皮很像的產品叫腐竹,在福州銷售得特別好,我就帶著豆腐皮去福州打市場,結果我們黑乎乎的外表,并沒有讓他們接受。”老巫說,因為相對于雪亮雪亮的金黃色腐竹來說,豆腐皮在外表上太沒有賣相了。 最后,一車的豆腐皮只零星賣出去小部分,運費都沒賺回來,虧得一塌糊涂。 回來后的巫財旺,決定先從周邊縣市尋找突破口,而恰巧此時,政府大力扶持地方特色農業,豆腐皮作為本地的特色產業得到幫扶,“好產品自己會說話,口碑的力量絕對強大。”老巫說,回頭客的支持也是自己堅守的最強動力。 清流豆腐皮開始獲得各種各樣的農產品金獎,2009年更是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自己生產的豆腐皮不夠銷了,老巫成立康爾利豆腐皮有限公司,注冊“嵩溪”牌豆腐皮,同時,走“公司+農戶”的模式,讓當地百姓學習12道工序,生產出越來越多符合標準要求的豆腐皮。 “現在一年能賣20萬斤,全國各地都有,最遠賣到過西藏。”老巫說。 創新——傳承中艱難的“破繭” 今年,福州的一個老客戶問起,豆腐皮除了用黃豆做外,用黑豆能不能也做得出來? 這件事情一下就引起了老巫的興趣,他回到家鄉后,立馬著手嘗試。 “用我們傳統技藝制作,除了黑豆的皮更厚,更不好磨外,還有制作的時候,產生的鍋巴相對更多,因此浪費的也多一些,其余的工序基本一樣。”老巫說,黑豆腐皮做出來的豆香味更濃,加上黑豆的功效更多,相應的黑豆腐皮的功效也更多。 不過,由于黑豆本身的價格比黃豆貴2至3倍,制作過程中的消耗又相對黃豆多,因此價格上比黃豆腐皮高出不少,購買的人也是有限,因此,黑豆腐皮還沒有批量生產,主要按訂單需求來生產。 “現代人注重追求飲食的營養健康,黑豆腐皮算是走的一個高端路線,將來一定會有市場。”老巫說,之前朋友圈發布這款新產品后,預訂的人不少,雖然量不多,都是一兩斤地預訂,但是可以證明人們對飲食營養的渴求。 老巫說老祖宗對食品原生態的把握與制作,是現代很多人缺失的,現代的許多商人為追求利益在食物里添加外物,其實是對食物和良心的泯滅。 老巫作為清流豆腐皮傳統技藝的傳承人,對上門來求藝的人,他特地整理了教材,開了一個傳習所,并且強調制作必須要還原食物最本真的一面,也許這也正是清流豆腐皮走得這么遠的緣故吧。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