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年華近照
三明日報記者 王長達
人物名片:

林年華攝影工作照(1983年7月在東山)
林年華,1927年出生于尤溪縣,1950年永安師范藝術科畢業。1950年至1952年在永安縣私立衛理小學、新民小學、山邊中心小學任校長,1953年到1956年任永安縣文教科科員。1956年至1969年在永安專區報、永安縣報、閩西報、三明報任美術編輯及攝影記者。1959年參加中國攝影家協會福建省分會,任理事、常務理事。1974年夏任三明市群藝館副館長,主攻攝影藝術。1984年市攝影工作者協會成立,任主席至1995年。許多攝影作品在全國、省、市報刊發表,多次入選全國及省市攝影展并送海外展出;被省文化廳授予攝影優秀組織獎和創作成果獎;2010年獲省文聯從事文藝工作60年證書和獎章;2012年被省攝影家協會授予福建攝影50年貢獻獎。生平被收入《中國攝影家大辭典》和《中國群眾藝術館文化館館長名錄》等。
今年是鷹廈鐵路竣工通車60年。鷹廈線1954年動工,1957年通車。1956年7月1日,鷹廈鐵路鋪軌到永安,天下著雨,當地群眾打著油紙傘,戴著斗笠,趕到鐵路邊夾道歡迎鋪軌列車。一幅《火車來了》黑白照定格了這難忘的時光。這幅照片的作者叫林年華,當時是永安縣報記者。
1956年至1969年,林年華曾在永安專區報、永安縣報、閩西報、三明報任美術編輯及攝影記者。
林老今年90歲?!?1·8”記者節來臨之際,記者來到綠巖新村,拜訪這位三明新聞界、攝影界的老前輩。
林老翻出珍藏多年的老照片,往事涌上他的心頭。
農家子弟,閩師學子
老照片中最早的一張攝于1948年,那年林年華21歲,在永安師范(原為省立師范)藝術科學習,在美術館畫好石膏像后留影,他笑靨燦爛,充滿著自信。
林年華1927年10月出生在尤溪管前東上村,家中五兄弟,他排行老二。他哥哥林年菁,1948年夏畢業于永安師范藝術科,回鄉任小學教員、校長,1953年調尤溪縣文化館從事美術攝影組織、輔導和創作,辛勤耕耘40年,為尤溪的文化建設做出了不小的貢獻,多次被評為縣、地區先進工作者。
林年華在尤溪縣城讀完初中,1946年也考上永安師范藝術科。他說:“那時家里窮,讀師范才有出路。”
永安師范設在永安文廟。三年名師指點、用心學藝,林年華有了相當扎實的美術功底。
1950年1月他畢業。當時剛解放,尤溪地界還很亂,他只好留在永安,在私立衛理小學任教,1951年3月校委會成立,他任主任,1951年秋學校改為私立新民小學,1952年改為公辦山邊中心小學(現為永安市實驗小學),他任校長。1952年12月他調到縣掃盲辦工作,1953年3月調縣文教科負責小學教育工作。

《火車來了》,1956年7月1日鷹廈線鋪軌到永安。

1983年11月2日,李先念主席來三明視察,在市軋鋼廠工人覃福永家里做客。

林年華2008年的畫作,當時81歲。

林年華攝影代表作《鹽田》
從事新聞、攝影工作三十多年
1956年2月,因工作需要,他調到永安專區報社任美術編輯。
1956年6月永安專區撤銷,專區報???,他被留在永安縣報任美術編輯、攝影記者。1960年中央號召增產節約,縣報停刊。1961年3-6月,到省委黨校新聞干部訓練班學習,7月分配到龍巖專區的閩西報社工作。1962年春,三明成立專區,他申請調到三明報社,任美術編輯、攝影記者。作為攝影記者,有時他署名“林林”。在這些報社的留影、集體照、老報紙,林老依然珍藏著。
1969年秋三明報社撤銷,干部下放,他到永安農村勞動。1971年調回原單位地區(報社)印刷廠,任行政兼美工。期間,他從未間斷攝影工作,經常被抽調協助地方搞大型工農業展覽,走遍了三明地區的廠礦、學校和農村,拍攝了大量照片。1974年5月他調到三明地區群眾藝術館專職攝影,1987年底退休。此后他仍堅持攝影創作多年。
從事攝影三十多年,他拍攝的新聞照片,被各級報刊采用約千余張,入選省級以上影展作品140余幅,《鹽田》《鐵水奔流》《漁家樂》《在街頭》等25幅作品獲獎,《鹽田》獲廣東、廣西、福建三省區藝術影展二等獎,省攝影家協會授予優秀獎,并入選全國首屆民兵影展;《李先念主席在工人家做客》《將樂玉華洞》《三鋼全景》《梅列新貌》等被送往海外展出;《工業新城三明市》《鹽田》《格氏栲林》《建蓮飄香》《中華獼猴桃》被《福建》大型畫冊采用;他還任《三明風光》《三明》畫冊主編之一。
使用120相機的“苦日子”
當年辦報,畫筆、相機是林年華的兩件寶貝。
永安報8開四版。頭版報耳都是毛主席語錄,報頭下是美術字的通欄標語,鉛字沒那么大,要用木頭刻了印刷,他的美術專長派上了用場。
報紙要求圖文并茂。1956年在永安縣報時,報紙急缺照片,林年華托相熟的福建日報記者林夢星,花了一千多元買來一臺當時最好的德國祿萊雙鏡頭120相機,開始從事攝影。但他說:那時拍的不能算是新聞照片,洗出的照片要拿到廈門報社制版,來去十多天,圖只有小名片大,只能作插圖,配合當時工農業生產宣傳。
林年華說,老式120相機只能拍12張照片,雙鏡頭,上面取景聚焦,下面感光。曝光用眼睛測光,內外光線不同,曝光要求不一樣,室內若用f/5.6光圈,1/15秒,外面則要1/60秒,如晴天f/8光圈,1/120秒?!澳菚r沒測光表,全靠眼睛自我感覺,拍照很苦,特別是在工廠爐前拍照,光線千變萬化,就更難掌握?!?/p>
用這種相機拍千人大會、大型演出,拍全場很難拍。一次在列東會場,臺上臺下全場接片要3-4張,又沒有三角架、廣角,相機就貼在身上,拍照用幾百瓦的碘鎢燈補光,燈由幫手拿著,上上下下跑。拍首長講話用標準鏡頭,都是貼近拍。太暗,要靠閃光燈。閃光燈由四個大號電池供電,燈盤像菜盤那樣大,15-30瓦燈,一按亮一下,有時還會爆炸、冒煙,換燈泡會發燙,拍一次會議常要備十幾個燈泡。一次拍知青頒獎大會,6個知青輪流拍照,結果燈泡隔一個就炸一次,備好的燈泡炸了一半,炸很響,還冒煙,弄得臺下哄堂大笑,可林年華看著玻璃片亂飛,生怕出事——“如有萬次閃光燈,就好了”。
相機用上海產120膠卷,外面用保護紙貼著遮住膠片,裝膠卷要十分小心,切忌裝反,裝反會漏光,就全曝光了。
沖片很麻煩,相館沖的是硬片,這膠卷是軟片,要自己洗。林年華自己摸索,暗房里開著一盞5瓦綠燈,沖片3分鐘左右,借著微弱的燈光悄悄看,室內外拍的曝光程度不同,定影時,室外拍的洗出來很好,室內拍的卻不足,這時就要靠顯影,不然定影太厚,照片就洗不出來。一不小心,整卷膠卷就沖壞了。
直到1984年,他才換上135單鏡頭相機,用上36張的膠卷。
?

1962年2月至1969年4月,林年華在三明報任美編、攝影記者。這是1962年4月三明報社全體人員合影,林年華在二排右一。
定格許多難忘的三明瞬間
追光逐影三十多年,林年華拍攝了三明歷史的許多精彩瞬間。
在三明報時,他經常應約給上級新聞媒體拍攝圖片。第一次是《福建青年報》編輯部約他拍攝廈門青年支援三明山區建設的內容,他跋山涉水到深山老林拍攝了廈門青年伐木的鏡頭,這組《山林中的廈門青年》組圖很快被采用。隨后,《福建日報》、《福建畫報》、新華社、中國新聞社、《福建農業》和《林業報》都大量采用了他拍攝的照片。
1971年5月,三明化工廠大氨投產,他拍攝《為了廣積糧》反映大批化肥待運場面,被新華社及《人民日報》《人民畫報》《解放軍畫報》《文匯報》等許多報刊采用,化工部還放幾米大照片,張貼在大門口。新華社慶祝22周年國慶“新聞畫刊”刊發25幅新聞照片,反映福建的唯有這張照片。
1976年6月福建維尼綸廠投產,省報采用了14張他拍攝的新聞組圖。
林年華說:“攝影干了一輩子,市委指定我一人隨團拍攝國家主席李先念來三明視察,大寨代表郭鳳蓮來三明傳經送寶的拍攝任務,深感榮幸?!?/p>
1983年11月2日,國家主席李先念到三明視察,林年華跟隨,拍下了李先念在三明化工廠視察,到市軋鋼廠職工覃福永家中做客等珍貴照片。
1972年11月,郭鳳蓮來三明,林年華隨行跟拍半個月,拍攝迎接、作報告、參觀、歡迎等眾多場面,常常忙得顧不上吃飯;還是用120的相機,膠卷用完,換片就要10分鐘,幸好備了兩架相機有24張片,才招架過來。由于時間緊任務重,拍的照片也不知好壞,半個月后回來才能沖洗。幸好他技術嫻熟保質保量完成了任務。
最長的一次專題攝影
拍攝時間最長的是《省醫療隊為沙縣肖秀英切除大腫瘤》專題照片,前后一個月。
肖秀英是沙縣夏茂儒元村村民,結婚多年沒有生育,1970年起肚子一天天大起來,村赤腳醫生說是懷了孩子,可是一年不生,兩年也不生。原先,她還能下地勞動,到1973年不能勞動了。這年9月,省軍區醫療隊巡診到村里,診斷出她長的是大腫瘤,一定要手術切除,否則就有生命危險!但她丈夫聽信村赤腳醫生的說法,認為妻子懷的是“天子”,要留著生,不舍得手術。經醫療隊再三動員,才同意手術。醫療隊員將她抬到夏茂中學,發現她缺營養,先保養了半個多月。當時為了“捍衛毛主席衛生革命路線”,地區領導非常重視,保證:要錢有錢,要人有人。地區派了軍分區戰士一個班來保衛醫療隊,還派林年華拍攝醫療手術全過程。手術期間急需醫術專家,省里派直升飛機將專家送到三明列東,再用車送到夏茂。
一個月后,醫療隊給肖秀英動了手術,肖秀英體重37.5公斤,切下的腫瘤就重達38公斤,腹內積水排出兩缸。手術很成功,地區領導前來看望慰問。手術后還將肖秀英送省軍區九三醫院療養一個月,全面康復后再送她回家休息。
林年華拍的這組專題照片,《福建日報》一天連同消息、通訊、畫刊共刊發24張。
攝影路幾多辛酸
攝影路上,林年華嘗過不少難辛:在閩西報去郊區采訪,騎自行車摔跤過;在桃源洞拍晚霞景色,上了山下不來;從永安大湖步行到明溪胡坊,走了五六十里…….
林年華說,那時下鄉拍照,沒有車,在城里下廠礦騎自行車去,鄉下有事坐車去,沒車就步行。一次去中村拍民兵訓練,坐班車上去,回來沒車,只好走路。他經常早出晚歸,有任務馬上就去,睡覺半夜都要去。老伴黃秀英搭話說:“我生老大時,他下鄉搞中心工作,一去一年,孩子出生3個月才回來?!?/p>
三明攝影界的“伯樂”
1974年,林年華調到群藝館專職攝影。他一手抓組織創作,一手抓人才培訓,為各縣(市)文化館站、廠礦企業、學校等單位辦攝影培訓班,在三明掀起了“攝影熱”。他甘當人梯,為人作嫁衣,為三明攝影事業的發展培養了一批骨干;通過舉辦三明、(安徽)蚌埠、(湖北)沙市三市影展,金鐃山、武夷山、太姥山“三山影展”,三明與鷹潭市影展,三明與貴州遵義鎮遠影展等,讓三明攝影界聲名遠揚。三明市攝影工作成果突出,先后被省文化廳授予優秀組織獎、創作成果獎。
“藝術之家”,金色晚年
光陰荏苒,如今,林年華與老伴黃秀英過著金色的晚年。二老身體康健。每天,除了上午上街走走,最開心的就是在小屋里打理他們的“藝術之家”。
黃秀英比林年華小6歲,1953年從永安師范普師畢業,一生從教。兩人1954年成家,林年華調到三明十年,1972年她才帶著兩個兒子從永安調到三明,全家團聚。黃秀英后來在三明市紅星小學(現為市實驗小學)任教導主任。退休后,她癡心于書畫藝術,常有佳作在報刊發表。林老也愛丹青,但有空也時常整理他的老照片、老底片。多年來,他為《舊照留痕》《三明記憶·我們的老照片》等提供了大量老照片。
回首自己的藝術人生,林年華也有一絲遺憾:“原來我喜愛畫畫,永師畢業后,教我的林滄友老師回上海美專任教,他告知我可以免考就讀,但該校是私立院校,學費高,我家窮,工資又低,無法前去深造,遺憾終生!”
令二老欣慰的是,他們的藝術基因得到了傳承。長子林平,畢業于福建師范大學攝影專修班,接過父親的衣缽,成為三明攝影界的頂梁柱,退休前擔任市藝術館館長、書記、研究員;二兒子林春,畢業于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院)雕塑系,現任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雕塑教研室主任、教授,雕塑作品多次獲得國際大獎。孫輩也大多從事藝術。這是一個文明家庭、健康之家、幸福之家。圳尾居委會推薦他家為藝術之家,前些年在家中辦了美術攝影展,時任市長蔡奇等市領導前來參觀指導。那次影展中,有林年華從事新聞、攝影的留影,編輯過的老報紙,更有他拍攝的眾多經典老照片:三明城鄉的變遷、1984年全國“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工作會議、侯寶林、姜昆、秦怡、郁均劍等到訪三明的名人……許多照片可謂絕版
老林指著床頭那幾箱老照片、老底片說:“要是能把這些東西都整理出來、編印成書,就太好了?!?/p>
(本版老照片均由林年華先生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