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重拾經典小時光
2018-01-24 11:11:36蘇莉?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蔡曉卿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曾詩穎和媽媽一起誦讀經典。 ●三明日報記者 蘇莉 文/圖 手捧經典,眼神專注,書聲朗朗……每周六下午4時,在市圖書館門前的小亭子內,孩子們都會如期來到,一起誦讀經典。 源于對國學經典的共同愛好,8位媽媽一起組建了經典誦讀班,并相約周末,帶著孩子來到戶外,誦讀國學,重拾經典,至今一共舉行了40期。 把誦讀模式帶到戶外 誦讀班的組織者叫戴微微,她的女兒李馨朵今年上小學四年級。一開始,戴微微只是在家給女兒讀經典名作,但她感覺收效甚微,女兒并未真心喜歡。女兒上小學后,她和班上幾個志同道合的媽媽們一拍即合,一起組建了經典誦讀班。 “我們只是把家庭誦讀的模式搬到了戶外,選擇相對安全的戶外場地,就是為了釋放孩子的天性。”戴微微說:“在誦讀的環節中,我們設置了孩子帶讀、親子共讀環節,孩子們在一起誦讀,能增進他們的友誼,而親子誦讀也能成為孩子與父母的一種有效溝通方式。” 戴微微介紹,誦讀的內容主要包括3個部分,國學經典、小學生必背古詩詞和文言文。這個學期,誦讀班選擇了一本新書。家長們認為,這本書不僅讓經典誦讀變得趣味橫生、寓教于樂,而且憑借其音韻之美,輕而易舉地讓吟誦者快速記住篇幅浩大的國學經典。而吟誦尤其能起到教化人心、提升文化品位、涵養君子品格的作用,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誦讀中華經典,做博學少年。 面對那些生澀的古文和繁體字,經典誦讀班里,媽媽們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讀書方法,有繁簡對照、全文注拼音。讀書過程中,媽媽們會先熟讀這些內容,然后再教孩子讀,等到孩子讀熟了,再和孩子一起讀。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給小朋友讀國學經典,她們聽得懂嗎?”面對許多人的質疑,戴微微有自己的想法,她認為,誦讀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國學經典,包含了中國傳統的優秀文化,是最好的養正教育,雖然他們現在可能不太理解,但她堅信: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誦讀班中,賴秋香也是最早的組織者,兒子阮俊凱讀了一段時間后,她發現俊凱懂禮貌多了,一家人都很支持她帶著孩子誦讀經典。 “我的兒子很調皮,做什么事都靜不下來,2017年初,加入經典誦讀班后,短短一年時間,他改變了不少,從一開始的沒幾分鐘就要起來走走,到現在可以安靜地誦讀半個小時了。”今年讀四年級的戴麒沄媽媽邱東伙高興地說。 于是,戴微微想到了把國學經典與更多家長和孩子分享,便組建了兩個“經典誦讀”群,一個基礎群,一個提高群。現在,兩個群一共有100多個家庭參與國學經典學習,每天都有不同的媽媽在群里分享誦讀心得和經驗。 “誦讀是最不需要技術和成本的,但是卻很枯燥,所以堅持很重要。”戴微微笑著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有這么多人支持,堅持也就沒那么難了。” 讓經典陪伴孩子成長 然而,一年多時間中,家長們也遇到了挫折。“一開始孩子們聚在一起很是吵鬧,有時候自己也會想,這件事到底要不要堅持下去。”戴微微感慨:“中間也有很多家長因為忙或者各種原因進來了又走了,他們大多是來看熱鬧的,而不是真正喜歡,這樣就會影響到我們的孩子。” 為了讓孩子們靜下來讀書,家長們想到了獎勵政策。“我們每次戶外誦讀,家長們都會自制一些美食來犒賞誦讀的小朋友。讀完書會組織做游戲,像古詩詞接龍、雙語誦讀、記憶大考驗等。這樣,孩子們就會特別期待下一次的讀書活動。”戴微微認為,將讀書習慣的長期堅持和戶外讀書的樂趣結合起來,孩子們漸漸地由反感轉變成一種習慣,每當閱讀積累到一定量時,孩子就會有變化,比如,坐著誦讀的時間更長了,認識的字更多了,頑皮的孩子更文靜了。 “誦讀鍛煉了我的口才,也讓我更自信了。”今年10歲,上四年級的曾詩穎小朋友是誦讀班里的積極分子。她說:“我最喜歡帶讀,第一次帶讀時讀的是《陋室銘》和《將進酒》,我現在背得很熟練了。” “雖然誦讀過程中孩子們不了解字意,但讀多了就會慢慢理解并會潛移默化地產生影響。”賴秋香認為,誦讀經典不一定會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孩子的改變都在一點一滴呈現。 戴微微笑著說:“班里的孩子大部分已經4年級了,再過幾年,等孩子長大了,他們就不愿意你陪了,而國學經典則是能夠陪伴孩子的一生。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