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縣正地:一個有故事的村莊
2018-03-20 10:26:34樂小麗?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肖曉敏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憶苦思甜 每年正月十二至十六,正地村全村人都不開火,老老少少集中在村北的興進庵聚餐,連吃五天。前四天吃素食,最后一天中午晚上開葷,寓意先苦后甜。 每到這個時候,定居外地的村民都會回老家趕廟會,吃團圓飯。大家捐錢捐物,出工出力,輪流牽頭組織。牽頭的兩戶人家每戶出666元錢,其他的全憑自愿。 3月3日,正月十六,記者來到正地村。村民們正在打白粿,殺雞殺鴨,忙得熱火朝天。雙層蒸鍋里爐火正旺,庵前庵內(nèi)擺了18張桌子。午飯時間一到,大家圍桌而坐,熱鬧開席。當天天氣較熱,有的人還撐著傘吃。 多年來,正地村通過這種方式促進鄰里之間的交流,增強了集體凝聚力。 村民黃紹忠說,這個習俗從什么時候開始的,連村里最老的老人也記不清了。相傳很早以前,村里發(fā)生饑荒,很多人沒有飯吃,快餓死了。村里的鄉(xiāng)賢和富裕人家想幫助村民度過難關(guān),可大家都是黃姓人,宗族血親,如果長期施粥舍米,會傷害同族人的自尊心。于是他們想了個辦法,由他們出錢舉辦廟會,組織村民迎神,祈禱風調(diào)雨順,村民通過自己的勞動掙一口飯吃。 后來,這種淳樸的互助形式演變成一種儀式,改成正月十二舉辦廟會,全村連聚五天的盛事。 村民們說:“春節(jié)期間,大家酒肉吃多了,吃幾天素食可以調(diào)理腸胃,也可以讓大家憶苦思甜?!?/p> 文革時期,這項活動中斷了,此后幾十年一直沒有人提起。直到2003年,在村里老人們的牽頭下,正地村恢復這個傳統(tǒng)習俗,延續(xù)至今。 黃紹忠說:“這是宗族文化的一種形式。現(xiàn)在,村里人大部分都定居在外地,很少聯(lián)系,年輕一輩更是互相不認識。通過這種活動,可以促進交流,增進村民的感情。” |
相關(guān)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相關(guān)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