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群里的“育兒經”
2018-04-23 16:52:51樂小麗?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蔡曉卿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三明日報沙縣記者站 樂小麗 自從當了寶媽后,沙縣的羅女士一門心思全放在孩子身上,僅育兒微信群就加了12個,各種育兒經驗和指導文章橫飛。羅女士仿佛一夜間多了無數“老師”,她自己也成為其他家長的“老師”。 微信群里交流什么? “寶寶3歲,什么都好奇,跟他說刀子很危險不能玩,他還是要玩,怎么辦?” “我家小孩想玩刀,我就滿足他,買了一把兒童專用刀,每次切菜都讓他跟著切。我們總想為孩子避開所有的危險,其實不是不讓他碰刀,而應該教他正確使用刀?!?/p> 這是沙縣某個育兒微信群里的一段對話。 群里,家長們討論熱烈,十幾分鐘的時間,聊天記錄已經100多條。其中,孩子厭學、叛逆、沉迷網絡、二孩矛盾等問題最為熱門。 孩子生病求助的家長也很多。網友“愛琴海的魚”說:“去醫院太麻煩了,到群里請教‘過來人’簡單方便?!?/p> 更多的家長進群是為了得到教育信息,幾乎每個群里都有類似的咨詢。 “我的孩子下學期就上四年級了,慣例要換班,城三小學該年段哪一個老師比較好???” “今年實驗幼兒園入學抽簽什么時候開始?” 除了育兒,有些微信群的話題還延伸到家庭,聊的最多的就是婆媳矛盾,夫妻關系以及親戚之間的人情世故。 在群里交流一段時間后,有些群主或者志趣相投的家長會組織線下親子活動。羅女士就參加過好幾次親子活動。幾十個家長帶著孩子,利用周末的時間,約在公園閱讀,分享圖書。她表示,通過這種方式,確實提高了孩子的閱讀興趣,也增進了親子關系。 爸爸在哪兒? 值得關注的現象是,進育兒群的家長大多是媽媽,有的群甚至清一色是媽媽,干脆改成“寶媽群”。網友“虎妞”說:“爸爸去哪了?難道教育孩子都是媽媽的事?” “虎妞”的疑問折射出一個現實問題:長期以來,很多家庭都是進行“喪偶式教育”,父親嚴重缺席,照顧、教育孩子的事都落到媽媽一個人身上。 “讓孩子的爸爸也進群!”呼聲很快得到響應,有幾個媽媽把丈夫拉進群,尷尬的是,爸爸們依然沒有發言,個別爸爸進群不久就退群了。 微信群“誰家的娃兒不折騰”,群主“古刀王”是個爸爸。他致力于公益事業一年多,本職工作是一名少兒游泳教練。在與孩子的接觸中,他體會到孩子性格的養成與家庭教育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最近,他組建了這個親子教育群,希望更多的家長,特別是父親加入家庭教育的隊伍中來。 便利的同時也有弊端 記者本人也是寶媽一枚,曾被朋友拉進至少5個親子類微信群、QQ群。起初,大家都圍繞育兒主題交流經驗,漸漸地偏離主題,有的拉票,有的打廣告。到最后,親子群不再是親子群,成了吐槽、團購、推銷群,垃圾信息泛濫,很多人選擇屏蔽甚至退出。 即使是育兒交流,也是見仁見智。有的認為孩子快樂成長就好,有的則認為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意見相左的信息會讓一些家長產生焦慮,無所適從。至于那些分享的醫療“偏方”,更可能對孩子的健康造成影響。 除了家長自發創建的微信群以外,還有學校班級組建的家長群,本意是為了促進老師和家長之間的交流,但加入久了,發現群里無用的信息太多。 老師發個通知,一堆附和點贊的,直接把老師的話淹沒了。一到節日,家長發大段花哨的恭賀詞,還要求其他家長跟上,一些家長生怕得罪老師,只好硬著頭皮復制,瞬間幾十條垃圾消息刷屏,煩不勝煩。 育兒是門學問,微信可以促進交流分享,但是不能簡單套用。信息爆炸的時代,家長要理性對待各種育兒信息,不要盲目跟從,更要注意保護好隱私,以免壞人有機可乘。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