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逢周末,大田縣屏山鄉“大仙峰·茶美人”景區游人如織。 (蘇晉鍛 攝)

親農觀光,成為一種體驗性研學旅行。 (范可杰攝)
三明日報大田記者站 鄭宗棲 文/圖
入夏,大田縣屏山鄉“大仙峰·茶美人”景區迎來新一輪旅游熱潮,逛茶山、賞茶藝、品香茗……八方游客陶醉在一場“茶”的盛宴里。
以茶促旅,以旅興茶,推動茶旅融合發展,一片茶葉正成為大田縣撬動鄉村振興的新支點。2017年,大田縣接待游客127萬人次,實現旅游業綜合收入10.2億元,發展“農家樂”60多家;今年1~4月,茶美人景區共接待游客12.5萬人次,比增29.6%。
一片葉子,集聚人氣
大田縣是全國唯一的“中國高山茶之鄉”,現有生態茶園近10萬畝,產值近10億元,涉茶人員近10萬人。
“抬頭一線天,低頭是深淵;喊聲聽得見,握手要半天。”這是昔日人們對茶鄉屏山的評價。
現在屏山內爐村已成為茶美人景區。村支書蘇慶俊說:“由于茶旅融合發展,一切都悄然地發生了變化,這里人氣越來越旺。”
如何招來這么多人?蘇慶俊說:“旅客們看好這里的生態,這里峰巒疊翠,云霧繚繞,水源甘甜,空氣清新,良好的生態環境滋養著這獨特的高山美人茶。”
一到茶葉采摘季節,整個屏山都被茶的清香氣息彌散著。“好茶是‘產’出來的,也是‘管’出來的。”蘇慶俊說,在茶產業發展中,主打“大田高山茶”生態牌,走綠色路,嚴把農藥殘留關,推廣茶葉初制加工不落地自動化生產線,使茶葉品質越佳,提升了生態效益。
2011年,“大田高山茶”被農業部批準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早在幾年前,大田已不再擴大茶葉種植面積,而是重點推進“大田高山茶”公共品牌建設,培育引進有實力的茶商和茶葉銷售企業,鼓勵和引導茶農、茶商在縣境外設立“大田高山茶”專賣店、現代茶館茶樓等窗口,實現“線上+線下”雙重營銷。
大田優質茶葉,受到了越來越多茶客的青睞;生態茶園吸引來越來越多游客。
“夏季是茶園最美的季節,客流量最多。”蘇慶俊說,景區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處達1080米,氣候涼爽,常年多霧,光照適宜,一年四季景色各異、一天里早中晚景色各異,是寫作、攝影的良好去處,更是修身、修心、康養的最佳場所。
蘇慶俊和妻子在景區里開了一家飯店,一次可以接待200多人同時用餐,圍繞“大田高山茶”和“大田肉骨頭”兩大美食品牌,設計研發茶香肉骨、茶油蒸兔、雪山美人等高山茶香精品系列美食,受到游客的歡迎。
“因為一片茶葉帶動了旅游,使得我們村從‘空殼村’蝶變,2017年實現自有村財收入21.05萬元。”蘇慶俊說,旅游還帶動了餐飲業的發展,一年下來他們的餐館有十多萬元的收入。
合作聯姻,“錢景”無限
每到周末,“大仙峰·茶美人”景區游人如織。2017年12月,該景區成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
游客多了,必然要解決吃、住問題。屏山鄉黨委書記林生長介紹:“縣鄉兩級加大景區的基礎設施投入,在旅游服務上做足文章,真正讓游客體驗到一份輕松,一份休閑。”
原先,屏山的10萬畝生態茶園只是一座座獨立的綠油油的山頭。景區修建步行棧道、涼亭、景觀山塘、休閑木屋等,把一座座山頭像散落的綠寶石一樣串在一起,并完善了基礎配套設施,為生態茶園游奠定了硬件基礎。
讓好風景變成“錢景”,不可能一蹴而就。“之前,景區與外界相連只有一條鄉道,蜿蜒曲折,沒有辦法讓旅游專線巴士車通過。”林生長說,2014年,縣里推進總投資5000萬元、總長度8.2公里的屏山至吳山高速互通口三級路建設,打開景區與閩南沿海的新通道。
“發展生態茶園游,除了依靠政府引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還要以企業為主導、茶農為主體,加快產業轉型升級,要讓當地的農民獲得更多的生態‘紅利’。”林生長說。
茶天下度假旅游開發公司總經理吳文盤早年是做防腐木材生意,現在居然做起了旅游,在茶景區里撈到了“第一桶金”。“2013年,我請一位美國的客商入住建在工業區里的木屋,第二天帶他來屏山看茶園,他批評我說:如果木屋建在茶園里,他打100分;而昨晚的入住只能打1分。”吳文盤說,這句話“驚醒”了他——為什么不將木屋與茶園“聯姻”呢?他從建造兩幢木屋2個床位開始,現已完成投資1.93億元建成星級民宿“茶家大院”“古堡客棧”等共計11幢,共計128個床位,著力打造大田高山特色民宿群。
“我們的茶民宿保留了原生態茶鄉村落風貌。”吳文盤說,當下,生態茶園已進入旺季,茶民宿入住率特別高,節假日里連2780元/天的三房一廳獨幢木屋都要預訂。
“古堡客棧”以大田古堡“安良堡”為原型,內設18個小套房,由內洋村18戶國定、省定貧困戶集中統一貸款扶貧資金90萬元,與茶天下度假旅游開發公司共同出資承建。“古堡客棧”的建成,為精準扶貧注入活力,走出了一條“旅游+貧困戶+村財收入”的精準扶貧新路子。
“因為一片葉子,未來的‘錢景’會越來越好。”吳文盤說,單單民宿與餐飲,公司每個月的營業收入多達50多萬元。
以旅興茶,融合發展
除了屏山生態茶園外,大田的吳山、濟陽、謝洋、廣平等鄉鎮也有不少茶園。“這些茶園將連片開發,像散落的珍珠串成斑斕的項鏈,形成全域的茶旅格局。”縣旅游局局長廖舒靜說,大田之前是非旅游縣,現在因為茶旅融合,大田生態游已初具規模,逐漸成為旅游熱點區域。
“大田旅游基礎等級低,不要說跟云南、貴州比,就連周邊的縣市,我們也是比不上。”廖舒靜說,但是大田可以打生態旅游牌,“山、水、泉、茶、堡、臺”等旅游資源各具特色,推行“產業+生態旅游”新模式,廣招天下游客。
一頭看重文化,深入挖掘茶文化,尋找文化載體;一頭做優茶園,開發生態、養生休閑旅游,這是大田探索茶旅融合發展的新路子。
大田設立高山茶文化研究所,搜集整理茶文化史料,成立茶藝中心和茶藝館,培養茶藝人才,舉辦高山茶文化節、中國茶葉學會青年科學家論壇等,并以省級文藝示范基地落戶大田茶鄉為契機,推動國學“八藝”進茶園,挖掘南音、山歌會、高甲戲、布袋戲等當地民俗文化,舉辦茶道、琴道、花道、香道等系列活動,不斷豐富茶文化內涵。
“打造更高端的旅游品牌,全面提升旅游服務,這是我們的努力方向。”廖舒靜說,當下已進入大眾旅游時代,休閑度假康養游從“2.0升級到了4.0”,茶園景區做足了“夜色經濟”,開發戲曲、板凳龍等民俗活動,讓旅客們過足眼福。
休閑度假康養游要突出“體驗”二字。江山美人茶業公司經理李治中介紹,公司依托獨特的加工工藝,借鑒先進文創理念,開發茶園休閑觀光、茶葉采摘、加工體驗,打造集茶事體驗、親子互動、娛樂科普于一體的體驗式親子文化教育基地。
一業興,百業旺。茶產業的蓬勃發展,正帶動大田旅游業更加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