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縣努力辦好老百姓家門口的學校
2018-09-12 12:21:58吳聯參?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林張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小學“夯實”·初中“壯腰”·高中“提升” 大田縣努力辦好老百姓家門口的學校 “今秋開學,我們學校將不再借用別人的場地了!”9月3日,在一片歡呼聲中,大田縣赤巖小學750名師生搬進寬敞明亮的新教室。該小學于去年8月31日開工,總投資7500萬元,總建筑面積1.87萬平方米,可容納48個班2400名學生就讀。隨同赤巖小學一并落成的還有福塘小學、石牌中心幼兒園、太華中心小學教學綜合樓等10個項目,開學后將陸續投入使用,可新增6800個學位。 近年來,大田縣實行“南進東拓北擴西延”的“大城關”戰略,加快城鎮化步伐,大批農村人口遷入縣城居住,常住人口逐年攀升,學校生源逐年增長,原有校舍難以滿足孩子入學的需求,“大班額”“入學難”問題日益突出。 “重視教育就是重視民生,抓好發展必須辦好教育。”縣委書記陳文華說,大田縣委、縣政府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將教育發展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確立“教育強縣”奮斗目標,大力深化教育改革,辦人民滿意教育,全力推進縣域內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 抓好高中教育 金秋時節,茶鄉大田瓜果飄香,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從大田教育界傳來的消息也令人振奮和欣喜:2018年,大田五中、大田一中先后被認定為全國國防教育特色學校和全國中小學國防教育示范學校,大田職專被授予“全國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實驗校”。同時,該縣2018年夏季高考本科上線907人,本科上線率72%,錄取985、211高校93人;春季高考進入全省前10名9人,前50名44人,農林牧漁專業包攬全省前3名。 近年來,高中教育一直是大田的短板。由于一些原因,大田教育陷入了“優質生源流失——高考質量下滑——老百姓不信任——生源繼續流失”的惡性怪圈。高中接踵而至的好消息,標志著大田教育在逆境中成功突圍,讓大田人倍感鼓舞和欣慰。 “要像抓經濟一樣辦教育”已成為大田縣決策層的共識。該縣重點抓好大田一中分校、職專實訓大樓、鴻圖中學教學綜合樓等項目建設,改善高中辦學條件,適度擴大普通高中辦學規模,引導和支持鴻圖中學創建省三級達標高中。繼續實行培優補差制度,建立初中畢業升入普高學生跟蹤管理機制,推行初高中一體化辦學,做到師資互補、資源共享、質量共提。建立區域聯盟,對接高端教研,加強“山海協作”,高中校以大田一中為龍頭,和泉州五中、惠安一中等學校聯盟,建立協作關系,并與教學專家和教學名師對接,邀請三明一中高考命題專家、寧化一中教學名師和三明市教科所初中九大學科教研員到大田指導復習備考,加強交流,取長補短,促進提高。 此外,大田縣委、縣政府將教育發展列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之列,實行定期檢查,對標落實,并定期召開會議研究部署教育工作,不定期到學校視察指導,堅持事關教育的議題優先討論、事關教育的經費優先安排、事關教育的問題優先解決,做到了力度、責任、措施“三個加強”。每年教師節隆重表彰教育教學有功之臣,營造了尊師重教的“高地”、教育發展的“洼地”。 辦好家門口的學校 大田現有學校366所,在校生63472人。如何把教育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縮小教育城鄉差距和校際差距,關系著教育公平的實現,更關系著教育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做強教育,就是要讓教育公平、均衡發展,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夠在家門口找到好學校。”隨著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越來越迫切,為辦好老百姓家門口的學校,在發展實踐中,該縣以小學“夯實”初中“壯腰”高中“提升”為主線,全力推進教育均衡發展,注重學校布局的合理性,以及城鎮教育和鄉村教育、高中教育和基礎教育之間的平衡。 近年來,大田縣按照長規劃、短安排原則,實施校舍安全工程項目累計投資2.2億元,重建項目76個,重建面積14.46萬平方米,校安工程占全市的四分之一。2014年至2016年,累計投入資金6706萬元,大力實施“全面改薄”工程,極大改善了全縣中小學辦學條件,促進了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2016年至2020年,大田縣持續實施教育補短板項目49個,規劃建設面積30.75萬平方米,總投資11.8億元,建成后城區可新增26000多個學位。目前,已建成城一小綜合樓、城二小教學樓、太華第一中心幼兒園、華興中學學生宿舍樓等18個項目,新增學位11800個,另有新紅星幼兒園、太華第一中心園二期等4個項目正在施工,香山學村、城東小學、赤巖幼兒園、文江中心幼兒園等20個項目正在做前期工作。 在教師隊伍建設上,該縣大力推行聘任制,實行“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準則,把懂教育、善管理、工作業績突出的教師選任到學校領導崗位。加大教師引進力度,通過招聘特崗教師、接收安置免費師范生、引進優秀畢業生等形式補充新任教師,在全市首創免面試招聘辦法,組織符合條件的原辭退代課教師參加專項招聘入編考試,三年累計招聘新教師712人,有效解決了邊遠學校教師缺編、學科不配套等問題;推行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制度,引導城區優秀教師到農村學校支教,提高全縣范圍內的師資配置均衡化水平;認真落實職稱評聘、績效工資、評優樹模等激勵機制,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加大教師培訓力度,通過培養骨干教師、組織城鄉校際交流課和名師“開發課題”“名師工作室”等形式,提高農村教師隊伍素質。 與此同時,該縣還在探索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背景下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新路徑,加強教學常規管理,改進質量評價機制,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推行素質教育。 不讓一個孩子因貧失學 “孩子今年考上了大學,我是又喜又憂,大學四年少說也得花十萬元,就像千斤重擔壓在了身上。要不是國家政策好,我孩子大學門都進不了!”8月29日,大田縣總工會舉行2018年“金秋助學”助學金發放儀式,向61位貧困職工家庭子女發放了總計14.3萬元助學款,幫助寒門學子圓了上學夢,現場受助職工由衷發出了贊嘆。 為認真貫徹落實好各級各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更好地服務于貧困學生,大田縣成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專項管理學生資助工作,著力構建政府為主導、學校和社會為補充的“三位一體”資助格局,形成了普惠性資助、助困性資助、獎勵性資助和補償性資助有機結合的“多元混合”資助模式,做到了從學前教育幼兒到義務教育中小學生、普通高中生、中職生、大學貧困生應免盡免、應補盡補、應助盡助。2017年,累計發放各類扶貧專項資金2591.3萬元,惠及36250人次,2018年春季資助管理中心已發放各類扶貧專項資金累計6516人次400.46萬元。 同時,該縣還積極做好特殊群體教育服務工作。建立和完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構建學校、家庭和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關愛網絡,保障留守兒童健康成長;落實以公辦學校為主、以流入地為主,保證進城務工和農村居民進城落戶子女隨遷就讀政策,保障農民工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重視和加強殘疾兒童隨班就讀工作,確保更多的殘疾兒童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三明日報大田記者站 吳聯參)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