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堂走廊墻上裝飾石質竹節形柵欄。 福建日報記者 游慶輝 通訊員 邱慧敏 嚴士冬 攝
東南網10月19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游慶輝 通訊員 邱慧敏 嚴士冬 文/圖)深藏于尤溪縣西濱鎮厚豐村的鄭氏大厝,布局嚴謹獨特,工藝精湛,迄今200多年歷史,仍保持原貌完好,被列為第七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鄭氏大厝,當年地理先生為其取名為“玉井坊”,當地人則稱之為“孔時公大厝”,因為它是清乾隆時期的貢生鄭孔時歷時十多年建成的。在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根據專家意見,用“玉井坊鄭氏大厝”的名義進行了申報。
結構嚴謹的建筑布局
鄭氏大厝是一座三進式院落,建筑主體為歇山頂石木結構,坐北朝南,由正厝、橫厝、壁舍、廂房、過水亭等構成,占地面積近5000平方米。整體建筑群平面呈長方形,由圍墻保護。外墻為土石結構,總高度超過4米,其中石筑墻基高2米,墻體厚度約0.6米。
跨過大厝外門的石門檻,過門庭,即見正厝門廳。一對9米多高的功名旗桿屹立門前。門廳正對面帶有照壁性質的南墻砌墻帽重脊,中央大書一黑色“福”字,旁書一聯“坐對賢人語,家藏太史書”。
進入門廳,直面二堂。二堂面闊五間,進深六柱,抬梁穿斗混合式,高懸同治皇帝欽賜的“盛世其興”匾額。
正堂更加威嚴,面闊九間,進深九柱。南方木構建筑民居多為兩層,而鄭氏大厝正堂共有3層,高達12.4米。一層明間為議事大廳,高懸著“貽謀燕翼”和“五代同堂”“操冷冰霜”三方匾額,后兩塊為御賜。
當地有鄭氏大厝廳堂擺酒席“三十桌不露天”之說,意指規模大、廳堂多。據鄭氏大厝文管員紀優江介紹,大厝有相對獨立的文武活動區、女眷生活區、賓客休閑區、財務檔案區等等,共設18個會客廳、2個后堂、4個書齋、4個錢庫、4個糧倉、2間演武廳,還有多間工具房、地契庫、衛生間等,共有108個房間。

鄭氏大厝規模宏大,占地5000平方米。 福建日報記者 游慶輝 通訊員 邱慧敏 嚴士冬 攝
獨具匠心的建筑藝術
登上正厝正堂三樓,俯瞰全景,可見層樓疊院,厝頂飛檐翹角如燕尾翹起,眾多飛檐交織在一起,像是鶯鳴燕舞。
紀優江告訴我們,大厝屋面全部用薄磚鋪墊一層,再蓋上五層瓦片,以防鼠防漏,200多年來雖經風霜冰雹,仍滴水不漏。
大量采用石構件,也是鄭氏大厝的特點。二堂走廊鋪設的石板條,一根就長達21米,寬0.55米,厚0.2米;走廊外墻裝飾36根1.2米高的石質竹節形柵欄。橫厝的錢庫、糧庫的門框、窗框和窗欞等,均用厚石板構筑,十分堅固。
大厝里雕梁畫棟,豐富的藝術裝飾同樣為人稱道。窗欞上八仙獻壽、麒麟送子、仕女稚童等窗花,形神兼備;山墻和梁架上雕刻龍鳳、蝙蝠、花卉等圖案,栩栩如生;墻楣、檐下、擋濺墻等細微處,采用精工煙琢墨技法描繪的壁畫,依然色彩鮮艷。

擋濺墻均繪壁畫。 福建日報記者 游慶輝 通訊員 邱慧敏 嚴士冬 攝
神奇舒適的人居環境
陽光從天井直射而下,使寬敞而又古老的庭院明麗了許多。
上上下下、正厝橫厝之間,庫房、住房、書房、廳堂雖多,但布局有律、排列有序,并由四通八達的走廊連接,就連室內光線也顯充足,氤氳著濃濃的生活氣息。
“可能是石木構件搭配合理、選料做工考究,也可能是陽光充足等原因,大厝內至今沒見到一只白螞蟻。”紀優江說。
鄭氏大厝還有個奇特的現象,就是門庭不在中軸線上,而是出于西南角,朝向也異于主體建筑,從設計理念上營造剛柔互補、五行相生的人居環境,以祈達到財丁兩旺、富貴雙全的良好愿望。
鄭孔時舉家在此繁衍生息已至11代,其后裔堪稱科甲連芳,出了2位進士、12位文秀才、2位武秀才,譜寫了代代傳奇。

4個錢庫、4個糧倉設在橫厝中。 福建日報記者 游慶輝 通訊員 邱慧敏 嚴士冬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