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讓廢棄礦山披綠“重生”
2018-10-26 10:27:52林輝?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林張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從滿目瘡痍到美麗蝶變 大田縣是閩江、九龍江、晉江三大水系支流的發源地之一,也是全省12個重點生態功能區之一。生態環境治理任重道遠,如何突圍?路子只有一條,那就是加強礦區綜合治理,讓礦區美麗蝶變,實現礦區增綠、鄉里增地、農民增收的多重效益。 將礦山建成公園,這個新奇又務實的想法,是大田治理礦山最初的一種嘗試。 太華鎮萬湖村農民公園曾經是滿目瘡痍的礦區,通過治理平整了土地,鋪上了方格磚,種上了綠草,成為村民們休閑運動的好去處。礦區山坡之上,也被種上了油茶、板栗,披上了一層綠裝。 萬湖礦山公園項目總投資4500萬元,治理總面積3000畝,通過礦區坡耕地改造達到保水固土目的,因地制宜規劃新村、礦山文化科普展示館,新建休閑步道、自行車道、休憩涼亭、園林景觀等設施,把礦區建設成集耕作園、公園、家園等為一體的生態觀光園。 建設鎮貴竹林公園也是經過治理由礦區變公園的。從高處往下望去,山體綠意茵茵,儼然成了天然氧吧。清晨和傍晚時分,一些村民不約而同地來這里做運動。然而,當年礦山治理的艱難程度超出了想象。土層薄,撒上草籽,下點雨就沖沒了;土壤含硫高,一些樹種根本活不了;多數礦山坡度接近80°,治理難度就更大了。 “礦山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動腦想辦法。”建設鎮黨委書記樂永權說,在治理過程中,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辦法,回填棄土棄渣,建設截、排水溝,仿生態種植草皮、苗木等。 礦山治理是個慢過程,需要長期的堅守。那么,如何避免一邊在治理、一邊被破壞的現象? 大田縣摸索出生態綜合執法的新路,2012年12月在生態環境綜合執法大隊的基礎上,集中多部門在生態管理領域的行政處罰權,成立了全省首家生態綜合執法局,推行“河長制”,加強礦山監督管理,做到“三個堅決”:對采礦許可證到期的堅決不予續證;對已關閉的礦山加大巡查力度,堅決打擊非法盜采行為;對在生產的49家礦山企業,實行“嚴管、勤查、聯動、重罰”督查機制。 從環境治理到綜合發展 大田縣自然實體為“九山半水半分田”,土地資源十分有限。在礦山治理中,該縣伸手向廢礦要空間,集約土地推動產業發展。 一些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礦山,不具備依山造景、打造礦山公園的條件,卻是發展生態農業的“良田沃土”。大田縣因情施策,探索出一條礦山水土流失治理的“五園”模式,將各個治理點打造成家園、公園、田園、工業園、物流園等多類園區。 位于大田縣上京鎮的永安煤業公司仙亭煤礦,有一座廢棄的矸石山,長期露天堆放煤矸石,產生很大粉塵和有害氣體。2014年5月,永安煤業通過對矸石山進行填埋、覆土、種草、植樹等措施,共計平整綠地3.2萬多平方米,實現了從“黑色”變“綠色”。2015年建成48套職工居住平房,2018年又開建8棟32套中端綠色環保住房,并建設集職工居住、休閑、健身、娛樂為一體的福能“綠色小區”。 為解決廢棄礦山環境治理投入大、鞏固難、利用率低的問題,大田縣堅持“誰治理、誰保護、誰受益”的原則,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參與,探索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開發式治理、市場化運作”的生態環境治理新模式。 近來,在均溪鎮銀錠岬現代農業項目大棚里,種植的西紅柿掛果累累,豐收在望。該項目將成為“礦區變田園”的典范,引進資金6000萬元,治理面積300畝,改變過去土地利用率低、投入產出比低的傳統礦山治理模式,在廢棄礦山上發展無土栽培設施農業等,并拓展休閑農業,建設生態餐廳、智能溫控大棚,規劃采摘區、花卉觀光區、種植體驗區,建成后每畝年產值可達6萬元左右,可帶動50名農民年均收入2萬元以上。 前坪鄉山川村銀川廢棄礦山,將被打造成全省規模最大、標準化程度最高的蛋雞產業化企業。該項目系省重點項目,占地400畝,計劃投資6億元,建成后可飼養存欄蛋雞150萬羽,年產無公害雞蛋2040萬公斤,年處理活雞200萬只,實現年產值3億元,稅收800萬元。 廢棄礦山也是一種資源、一種潛力。大田縣委書記陳文華說:“讓廢棄礦山披綠‘重生’,需要走一條治理恢復與綜合利用發展道路,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共贏,大田將為之長期堅守與努力。”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