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閩江源國家濕地公園,龍湖
核心閱讀
冬日暖陽下,濉溪兩岸,流水潺潺,如同置身一幅美麗的山水畫。
建寧,地處閩西北、武夷山脈中段,是千里閩江的正源頭。
生態文明,試驗先行。綜合治水試驗,是一項從水利建設到管理的全方位系統治理工程,也是新時代水利改革發展的創新舉措。
建寧縣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新思路,按照綜合治水試驗縣建設實施意見,圍繞“全縣域、全流域、全方位”治理的要求,認真編制實施綜合治水三年總體規劃和年度實施計劃,采取系統治理、綜合治理、科學治理的方式,統籌推進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安全建設。

工人清理河道
東南網三明12月12日訊(通訊員 曾程 陳曉星 文/圖)
部門齊發力,打出綜合治水組合拳
12月12日,在建寧縣都溪客坊河道整治工程現場,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工人們正在利用晴好天氣搶抓工程進度,該工程總投資2260萬元,于去年11月開工,目前已完成投資2260萬元,正在進行工程掃尾。
水利重點項目的有序推進,是該縣全面構建安全水利、民生水利和生態水利,扎實打好綜合治水攻堅戰的一項重要舉措。

建寧縣河長制辦公室開展“保護母親河 共護閩江源”志愿服務活動
近年來,該縣根據水利投資政策、方向,統籌整合水利、環保、發改、財政、農業、住建、旅游等部門涉水項目、資金、技術力量,堅持科學、生態理念,針對不同流域水系特點,打出了一套綜合治水組合拳:
——整合發改資金,打造山水林田湖草共同體。投資1.2億元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項目6個,通過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機制,建立目標明確、行動一致、協調配合的長效化體制機制,加快形成生態保護修復一體化工作格局,實現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統保護和修復治理。
——整合農業資金,提升耕地質量。投資1.6億元實施金溪流域土地整治和污染修復工程與耕地質提升項目,結合現代農業發展資金投入,破解綜合治水資金不足問題,著力探索從省級農業層面整合各類涉農資金的途徑和辦法,讓項目資金分配不再撒胡椒面。
——整合環保資金,提升小流域水質。投資1.3億元實施建寧縣小流域治理水質提升項目,通過對里沙溪、楊林溪2條小流域治理和保護,提升小流域水質標準,2018年基本達到Ⅱ類水質標準,2019年達到Ⅱ類水質。
——整合林業資金,保護森林資源。投資0.5億元實施福建省閩江源國家級濕地公園,通過保護恢復工程、科普宣教工程、科研監測工程、合理利用工程、防御災害工程、保護管理設施工程和基礎設施工程,打造閩江源國家級濕地公園。
——整合住建資金,共建美麗建寧。投資0.8億元,實施建寧縣美麗鄉村建設,通過農民群眾“共議、共建、共治、共管、共享”建管機制,全面完成美麗鄉村宜居環境建設任務。
——整合旅游資金,打造全域旅游。投資0.6億元實施閩江源頭拜水溯源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新建景區服務設施工程,環境整治與生態修復設施,其它配套基礎設施工程等,提升閩江源旅游設施。
……

志愿者在河邊清理垃圾
“統籌全縣各部門的力量,把資金花在刀刃上,為全方位、全流域的水利建設項目帶來了動力。”建寧縣水利局局長柯國華介紹說,今年綜合治水計劃實施重點水利項目16個,計劃投資1.38億元,已到補助位資金0.67億元,預計年底可完成投資1.41億元。
全民參與,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河長制
12月6日,在建寧溪源鄉,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企業河長”陳建成正帶領工人們清潔河道。溪源鄉是國家級生態鄉,河流總長45.3公里,主要由楚溪、隔溪、魚落溪、上坪溪4條主河流組成。
溪源鄉生態立鄉、生態治河,是建寧縣全民參與,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河長制的一個縮影。
在黃坊鄉仍田村,河道管理員丁運仔開始忙碌起來,他正對著河道進行巡查。“現在,每天都養成習慣了,早晨起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騎上摩托車,沿河繞一圈,河面有無‘污漬’,岸邊有無垃圾,河道管護區內有無采砂、取土等違規行為……這些我都得管。”丁運仔告訴我們,屬于他們村管轄的河道全長約5公里,巡查期間,騎騎走走,一次大約要花費一個小時左右。
看著通過自己的努力,河道內的垃圾清了,流域內的入河排污口截住了,岸邊養起了花、種起了草,美麗清河如詩如畫,丁運仔開心地笑了。
近年來,該縣以落實“河長制”為切入點,打造與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相結合、與發展綠色生態的生產空間相結合、與美麗宜居的生活空間相結合的“三生”空間,以創新“河長制”機制為突破口,打造“鄉村河長”、“企業河長”、“田園園長”、“小溪溪長”、“水渠渠長”的多元共治格局,以聚焦“河長制”問題為導向,打造線上線下互動督查、部門聯合定期檢查、企業之間交叉巡查的立體化監督體系。
此外,該縣充分發揮“中國綠化基金會福源建寧生態發展專項基金”作用,將基金所獲社會捐款用于以“河長制”為重點的閩江源生態保護。依托村規民約,在落實“專管員、保潔員、巡查員”履職盡責的基礎上,建立健全公眾參與機制,充分調動企業、群眾等社會各界力量參與河道管理保護,發動縣內企業認領河流、河段,擔任“企業河長”,并引導群眾自治自管,營造出社會各界積極愛護河道水域環境,參與美好環境創建的濃厚氛圍,使社會各界成為河流污染治理的生力軍。同時,該縣還將設立“企業河長日”,進一步引導企業參與到河長制工作中來。
與此同時,該縣還完善了“智慧河長”平臺,健全縣、鄉、村三級網絡化聯動機制,全面落實網格內所有污染源,定區域、定人員、定職責、定任務、定獎懲,全力構建“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全面覆蓋、責任到人”的網格監督體系。
“有了這個平臺,我們就有了‘智慧’大腦和一雙‘千里眼’。縣“智慧河長”管理平臺負責人黃傳發介紹說,該平臺主要整合了環保、雨情、水情、水質監測等資源,把全縣28條大小河流分成眾多的網格進行監測,從而實現智能化管理,目前該縣有11路全球眼監控系統對全縣主要河流進行24小時監測,92個行政村都有專管員和保潔員。
“保護河道,對于我們企業來說,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我們不是旁觀者,而是守護者。”建寧縣禾豐種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吳仁輝說,今年初開始,廠房后邊的這條河道,大概1000余米的范圍已由他們企業認領,企業安排6名管理人員,每天安排一人值班。
目前,全縣共有各級“河長”123名,在“河長”的助力之下,初步實現了“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目標。

濉溪河岸美景
創新模式,源頭百姓共享治水成果
在建寧縣黃埠鄉,貧困學生上學可獲資助,貧困村每年能拿固定村財。這樣的好事,是怎么做到的?
近年來,該縣為助推扶貧工作,敢于創新、勇于創新,積極探索了一套以電站增效擴容助推精準扶貧機制。
黃埠鄉桃路際電站,電站總裝機容量2×250kW,改造后電站裝機2×320kW,電站概算增效擴容改造總投資185萬元。現已將全鄉7個村的扶貧發展基金100萬元以量化折股分紅方式投入到電站增效擴容改造工程中,收益資金每年優先提取10萬元作為教育扶貧基金,由各村及中、小學在每年9月15日前組織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中的在校學生申請助學,篩選公示后進行結對助學。對小學、初中的受助貧困學生每年資助不少于1000元;高中和大中專院校受助貧困學生每年資助不少于2000元,直到受助對象畢業。然后每年從電站純收益的30%分配到各村,各村所分紅利的40%用于改善村級基礎設施、民生工程方面,60%用于扶持精準扶貧戶發展生產。同時,還將分紅資金的10%作為水利基礎設施修復管護資金。
同樣的,水利創新扶貧機制為建寧縣里心鎮的貧困戶帶來了福音。

志愿者在河邊清理垃圾
該鎮于今年的9月份成立了里心鎮九華山水務有限公司,注冊資金800萬元,為了保障全鎮兩無人員的基本生活,搭建扶貧工作新平臺,多形式地開展精準扶貧工作,擬將扶貧基金200萬元投入公司運營,每年在公司盈利中,按照年利率不低于6%的標準,將收取集鎮2560戶8000人口的自來水費優先提取12萬元的扶貧基金利潤用于全鎮兩無人員分紅,真正建立精準扶貧長效機制,做到真扶貧,扶真貧。
在利用水利創新扶貧機制的同時,該縣全力打造生態良好、宜居秀美的城市綠色慢道,為市民提供一個集休閑娛樂、健身運動、體驗自然等多功能的好去處。
在市民休閑健身慢道項目現場,一派繁忙的景象,工人們正在抓緊時間做好項目的綠化。
據了解,該項目沿濉溪河兩岸連接溪口大橋至水南大橋,新建沿河健身慢道4.5公里、新建綠化景觀及改造沿河灘涂2.6萬平方米,一期工程已于去年12月份完工并投入使用,二期工程正在加緊建設當中,預計本月底可正式投入使用。
該項目的順利完工,將成為閩江源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還為城區居民茶余飯后休閑健身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開展綜合治水工作,最終的目的,還是要以改善百姓生產生活條件,提高居民生活的滿意度為目的。”柯國華說,如今,一個個水利工程拔地而起,一項項扶貧機制孕育而生,一條條流域河暢水清,閩江源頭百姓樂享治水成果。
|